[发明专利]伪仿生扑翼飞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23486.X | 申请日: | 2009-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8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 发明(设计)人: | 蔡晋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晋生 |
| 主分类号: | B64C33/00 | 分类号: | B64C33/00;B64C33/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佘文英 |
| 地址: | 710048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飞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小型扑翼飞机。
背景技术
微小型扑翼飞机是一种模仿鸟类或昆虫飞行的新概念飞行器,具有飞行机 动灵活、可以垂直升降、空中悬停、能量消耗少、成本低、效率高、隐身性和可 操作性好等特点。这种飞行器能够在低空中进行低速飞行,可用于环境监测、航 拍、航模。
像鸟类和飞虫的翅膀一样,主要以上下快速地摆动翼面来提供飞行所需升 力和推力的扑翼非常适合应用于小型飞行器。与微型固定翼和旋翼飞行器相比, 微型扑翼飞行器的主要特点是将举升、悬停和推进功能集成于一体,具有很强的 机动性和灵活性。然而研制小型扑翼飞行器,其主要困难在于如何加工制造、并 灵活控制像鸟类或飞虫翅膀一样的扑翼。因为人工仿生研制的翅膀,往往重量大、 效率低、协调控制不够灵活。鸟类及飞虫在飞行时,其翅膀的摆动方式以及翼面 形状的变化极其复杂。到目前为止,空气动力学研究还未能完全揭示鸟类及飞虫 能够进行如此高效率扑翼飞行的气动机理。因此,制造仿生小型扑翼飞行器就显 得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扑翼飞行器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看,人们研制仿生扑翼飞机失败的原因就是简单地模仿鸟类或昆虫 的翅膀结构及其飞行模式。伪仿生扑翼飞机与鸟类和昆虫一样靠翅膀上下摆动提 供飞行所需升力和推力,但是又不完全模仿鸟类和昆虫的翅膀结构与扑动方式。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伪仿生扑翼飞机的扑翼以及摆动模式,使其即能实现鸟类和 昆虫翅膀的功效又能简化其控制机制,是成功研制扑翼飞行器的关键,也正是本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伪仿生扑翼飞机,其扑翼具有特殊的翼面结构, 可以通过简单的翼面上下摆动提供飞行所需的升力和推力,有利于实现飞行器小 型化甚至微型化,提高扑翼飞机的飞行效率。
实现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伪仿生扑翼飞机,机身为一小段用于固定 翼飞机的大厚度高升力矩形机翼,靠近机身前缘的位置上装有一个扑翼转轴,在 机身左右两侧安装有两个扑翼;所述扑翼由翼撑和翼羽构成,翼撑为一椭圆形横 截面的细长支杆,翼撑前端垂直地与扑翼转轴连接并随其一起转动;沿翼撑轴线 等距地安装有翼羽,所有翼羽的宽度相同,按其长度由小到大从前到后沿翼撑依 次排列,翼羽两两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宽度,两两上下相互重叠形成一个完整的翼 面。
所述翼羽由羽撑和羽面两部分组成,羽撑为一细长矩形横截面支杆,羽撑固 连在翼撑上且与翼撑相垂直;羽面位于翼撑椭圆形横截面短轴的平面内,由一大 一小两个矩形薄片粘接而成,其中较小的一片由柔弹性材料硅橡胶制成,较大的 一片由轻质硬性材料硅钢片制成,羽面柔弹性薄片一边固连在羽撑的一个侧面 上,前面一个相邻翼羽的羽面紧贴后一个翼羽的下方。
在机身内还安装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通过传动齿轮驱动扑翼转轴在一定角 度内相对机身来回转动,同时带动两个扑翼在机身后部两侧上下摆动。当翼面上 方的压力大于翼面下方压力时,翼面上的翼羽向下打开使气流向下通过,不会产 生向下的负升力。而当翼面下方的压力大于上方的压力时,羽面受相邻翼羽的羽 撑阻挡不能向上打开,保持完整闭合的翼面,产生向上的升力。同时,扑翼上下 摆动会产生向前的推力。另外,当扑翼飞机向前飞行时,大厚度高升力翼型制成 的机身上可以产生较大的升力,从而提高扑翼飞机的飞行效率。
本发明所研制的伪仿生扑翼飞机具有结构简单,机动性灵活,能量消耗少、 成本低、效率高、可操作性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机身的侧视图。
图2是翼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翼撑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5是扑翼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扑翼飞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伪仿生扑翼飞机。一个完整的伪仿生扑翼飞机由多个基 本配件组成,以下就各个配件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1.机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晋生,未经蔡晋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34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