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镧掺杂纳米锶铁氧体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1808.7 | 申请日: | 200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5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黄英;李玉青;齐暑华;牛芳芳;杨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41/50 | 分类号: | C04B41/5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纳米 铁氧体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镧掺杂纳米锶铁氧体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是在石英基片上制备晶态纳米锶铁氧体薄膜,薄膜可用于制备磁记录材料、吸波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对纳米锶铁氧体材料的研究表明,该材料存在吸波性能不理想、吸波频段有待进一步拓宽的问题。稀土元素具有丰富的f层电子,其化合物本身就是具有优良磁性能的吸波材料,因而稀土元素的掺入,必然会对锶铁氧体的整个体系吸波性能的改善发挥较大的作用。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利用稀土元素的掺入来制备纳米锶铁氧体粉体,但对纳米锶铁氧体吸波性能的改善作用并不理想。由于纳米锶铁氧体薄膜在垂直磁记录、微波器件以及磁光存储方面诱人的应用前景,因而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利用溅射沉积、化学气相沉积来制备纳米锶铁氧体薄膜。
纳米薄膜有多种制备方法,主要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其中经常使用的物理方法包括粒子束溅射沉积、磁控溅射沉积,以及新近出现的低能团簇束沉积法;化学方法包括(有机金属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法、电沉积法、热解法和溶胶-凝胶法等。目前,国内外对稀土元素掺杂锶铁氧体的报道较少,且大部分报道集中在粉体材料及其制备上,在本发明人申请的申请号为200810151028.x的文献中,公开了一种镧掺杂纳米钡铁氧体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这种薄膜材料虽然改善了纳米钡铁氧体薄膜的磁性能,但是在磁性能和电磁性能上却劣于纳米锶铁氧体薄膜材料。在本发明人申请的申请号为200810151027.5的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纳米锶铁氧体薄膜的制备方法,该种薄膜材料存在吸波频率范围窄、磁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额问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镧掺杂纳米锶铁氧体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得到高纯度的镧掺杂锶铁氧体纳米薄膜。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一般当稀土元素加入时,由于稀土离子半径比较大,取代部分铁氧体中的离子半径小的元素,使晶格常数变大,从而出现晶格畸变,提高物理活性,提高介电损耗和涡流损耗。控制掺杂量可以调节铁氧体材料吸收峰的频率范围,以达到预期的应用范围,并可以扩展吸收频带宽度,改善高温吸波性能;可以改变薄膜晶粒的尺寸,使其满足一定的匹配要求。镧的原子序数为57,核最外层电子是5d16s2,无4f电子当形成La3+时内层的电子轨道均达到饱和,具有很稳定的核外电子结构,是反磁性的,离子半径是所有三价稀土阳离子中半径最大的,是目前吸波材料中添加的最多的一种稀土元素。因此,稀土元素镧的掺入,必然会给锶铁氧体的整个体系及吸波性能的改善起到较大的作用,是纳米铁氧体吸收剂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发明提出的稀土镧掺杂纳米锶铁氧体薄膜,其特征在于配方为:硝酸铁2.15g/100ml、硝酸锶0.125g/100ml、硝酸镧0.00~0.23g/100ml、乙二醇1.83~2.00g/100ml、柠檬酸3.10~3.38g/100ml;所述的单位为质量克。
本发明提出的制备所述稀土镧掺杂纳米锶铁氧体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将硝酸锶和硝酸镧放入A容器中,加入蒸馏水使溶液黏度为2~4mPa·s,搅拌至完全溶解;
步骤2:将硝酸铁放入B容器中,加入蒸馏水使溶液黏度为2~4mPa·s,搅拌至完全溶解;
步骤3:将柠檬酸加入B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步骤4:将A容器中的物质加入B容器中,搅拌30min;缓慢加入乙二醇,继续搅拌,并使温度控制在70~80℃进行蒸发,得到粘度为4~12mPa·s的溶胶;
步骤5、将二氧化硅基片放入步骤4得到的溶胶中浸泡,采用浸渍-提拉法涂膜;以2~2.5mm/s的速率垂直向上提拉出液面,形成湿凝胶膜,在50℃~60℃下进行干燥制得干凝胶膜;
步骤6、在370℃~400℃将步骤5得到的薄膜进行预烧25~35分钟;
步骤7、重复操作步骤5和步骤6,循环10到15次得到薄膜厚度80~120nm时进行下一步骤;
步骤8、将步骤7得到的薄膜在900℃焙烧两小时,得到镧掺杂锶铁氧体薄膜。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18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