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吡螨胺的杀螨组合物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21277.1 申请日: 2009-02-26
公开(公告)号: CN101485325A 公开(公告)日: 2009-07-22
发明(设计)人: 张少武;弥华锋;曹巧利 申请(专利权)人: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N47/34 分类号: A01N47/34;A01N43/56;A01N43/713;A01P7/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715500陕***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含吡螨胺 组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吡螨胺与四螨嗪、氟虫脲复配的组合物,用于防治果树上的害螨。

背景技术

吡螨胺,英文通用名:tebufenpyrad,化学名称:N-(4-特丁苯甲基)-4-氯-3-乙基-1-甲基-5-吡唑甲酰胺,结构式如下:

吡螨胺是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于1987年开发的一种快速高效新型杀螨剂,对各种螨类和螨的发育全期均有速效和高效,持效期长、毒性低、无内吸性,但具有渗透性,是一种专型杀螨剂,一种昆虫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在位点处抑制电子传递,不是作用于昆虫体内的生物胺或乙酰胆碱体也不是作为特意的肌肉或神经毒剂。其生理药效迅速,对红蜘蛛卵、成螨效果均较好,持效期可达40天以上,有一定的耐雨水冲刷能力。对人、鸟和蜜蜂毒性低,对作物安全。并与三氯杀螨醇、苯丁锡、噻螨酮等无交互抗性。对目标作物有极佳选择性,主要用于果树、蔓生植物、棉花、蔬菜和观赏植物害螨的防治。

农业上重要的害螨由于其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移动性小,自交程度高,特别容易产生抗性,在一些螨类危害严重的区域,常见的杀螨剂如三氯杀螨醇、哒螨灵等,单独使用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四螨嗪、氟虫脲由于大面积的应用,也已经引起了严重的抗性。

农药的增效复配是扩大防治谱和提高对抗性害虫、害螨防效及速效性的有效措施,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并解决了农业上害虫、害螨抗药性的问题,是综合防治害虫螨的重要手段。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关吡螨胺与四螨嗪或氟虫脲复配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充分利用两种活性组分混配所产生的增效作用,提高防效、降低农用成本并延缓害螨抗药性的产生,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防治果树抗性害螨的含有吡螨胺的杀螨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杀螨组合物,含有A、B两种活性组分,组分A选自吡螨胺,组分B选自四螨嗪、氟虫脲;A、B两组分的比例基于活性组分的重量份数为1:1至1:50;组合物中活性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1%~99%。

四螨嗪,英文名称为clofentezine,分子式:C14H8Cl2N4,化学名称:3,6-双(2-氯苯基)-1,2,4,5-四嗪,其结构式如下:

四螨嗪是一种活性很高的杀螨卵药剂,对幼、若螨也有效,对成螨无效。具触杀作用,无内吸性。它可穿入到螨的卵巢内使其产的卵不能孵化,是胚胎发育抑制剂,但无明显的不育作用,具有亲脂性。故有较强的渗透力,在低温下对卵有很好的效果,但对幼弱螨作用慢效果差。四螨嗪是一种活性很高的有机氮杂环类触杀型杀螨剂,对温度不敏感,四季均可使用,适用于防治多种果树、蔬菜及棉花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螨,如全爪螨、叶螨、红蜘蛛、黄蜘蛛、铁壁虱等,持效期长达50~60天。

氟虫脲,英文名称为flufenoxuron,分子式:C21H11ClF6N2O3,化学名称:1-[4-(2-氯-α,α,α-三氟-对-甲苯氧基-2-氟苯基]-3-(2,6-二氟苯甲酰)脲,其结构式如下:

氟虫脲属酰基脲类杀虫杀螨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昆虫不能正常蜕皮或变态而死亡。成虫接触药后,产的卵即孵化幼虫或变态而死亡,产的卵即使孵化幼虫也会很快死亡,该药剂对叶螨属和全爪螨属多种害螨有效杀幼弱螨效果好,不能直接杀死成螨。氟虫脲是目前酰基脲类杀虫杀螨剂中能做到虫、螨兼治、药效好,残效期长的品种,但其杀虫、螨作用缓慢,施药后不能迅速显示药效,需经10天左右药效才明显上升。主要适合于防治对常用药已产生抗性的害虫、害螨,如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害虫和植食性螨类,对未成熟阶段的螨和害虫有高活性。

两种杀虫、杀螨剂活性组分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增效作用、相加作用和据抗作用。本发明采用苏云沛(Sun-P)法,通过计算共毒系数,评价混用效果。这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评价两种杀虫、杀螨剂活性组分混合后的相互作用通常采用的评价标准。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2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明显小于80为据抗作用,共毒系数接近100为加和作用。

计算公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未经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12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