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化硼基复合陶瓷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0811.7 | 申请日: | 2009-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6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锋;刘荣臻;谷文炜;高积强;乔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563 | 分类号: | C04B35/563;C04B35/515;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 复合 陶瓷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陶瓷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碳化硼基复合陶 瓷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化硼共价键含量很高,比表面积小,其室温硬度仅低于金刚石和立方 氮化硼,而接近稳定的高温硬度是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由于碳化硼本身晶 界扩散很慢,因此使得无压常规烧结的温度很高,其相对密度一般不超过 90%。为了降低碳化硼的烧结温度,研究工作者在碳化硼材料中添加金属或其 他陶瓷如铝、氮化硼、氧化铝、碳化钨及碳化钛等等,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烧结温度过高的问题仍未解决。目前常见的烧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常压烧结法,一般的常压烧结限于碳化硼本身晶界扩散慢的因素,需 要在2200℃~2400℃下烧结,且只能达到75~80%的致密度。
2)热压烧结法,热压烧结是在惰性气氛(或真空)中进行,一般热压温 度为2200℃~2300℃,压力为20MPa~40MPa,保温时间0.5h~2h,若制品 对化学成分没有严格要求,可适当加入一些添加剂,促进烧结,降低烧结温 度,获得致密度较高的碳化硼。目前的碳化硼陶瓷制备以热压法为主,如邓 建新等-“B4C/SiCw陶瓷喷砂嘴的制备及其冲蚀磨损机理研究”(硅酸盐通报, 2004,3,18~20),在2000~2150℃的高温下制备了碳化硅晶须增强的碳化 硼喷砂管。中国专利CN1803714公开了在碳化硼中加入碳化硅晶须,硅粉, 硼化物等,然后热压烧结。
热等静压烧结法是在1700℃高温下,通过惰性气体如Ar或N2传递压力, 将包套内的粉末或事先压好的生坯等静压成型烧结的一种工艺,由于其成本 过高无法大规模生产,目前仅在实验室有应用(肖汉宁等-“高性能结构陶瓷 及其应用”,北京化工出版社,2006)。
3)活化烧结法,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降低碳化硼材料的烧结温度, 加快烧结过程提高烧结性能的方法都属于活化烧结。如王零森等-“B4C的掺 碳活化烧结”(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vol.2,No.4,P260-265),在 碳化硼烧结过程中加入碳,提高烧结制品的致密度。
4)反应烧结法,将B4C粉末直接用粘接剂粘接后在1500~2200℃下渗硅, 由于碳化硼会与硅反应,生成具有B4C,SiC和Si的复合材料。参见美国专 利Patent NO.3765300(Taloy etl.Dense Carbide Composite For Armor and Abrasives,1973)
以上四种制备方法,均可获得致密度较高,力学性能较好的碳化硼材料, 作为目前生产碳化硼陶瓷主要采用的热等静压烧结和热压烧结法,前者由于 制品成本过高无法规模化生产,热压法成本相对较低,但制品性能稳定性差, 杂质含量高,机械性能不稳定,且这两种方法均有制品烧结前后线收缩大的 问题,导致难以制备形状变化的制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烧结温度低、净成形性能好、具有较好力学性 能的碳化硼基复合陶瓷及可制备复杂形状的制品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碳化硼基复合陶瓷,按重量百分数,包括下述组分:碳化硼粉末 45%~50%、酚醛树脂5%~8%、金属硅42%~50%。
所述碳化硼粉末的B4C含量>98%,粉料粒径d50<5μm。
所述金属硅为粒径为5mm的工业级硅粒,杂质质量百分数小于3%。
所述酚醛树脂为2130树脂,固含量在86%左右
一种上述碳化硼基复合陶瓷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按重量百分数:碳化硼粉末45%~50%、酚醛树脂5%~8%、金属硅 42%~50%称量,先用酒精溶解酚醛树脂,并加入碳化硼粉料,机械球磨混合 均匀:
(2)将上述混合均匀的碳化硼粉料,用造粒机造粒,过120~400目筛:
(3)将上述造粒料,模压成型所需制品形状的生坯,成型压力为60~ 140MPa:
(4)将压制好的生坯,放入烘箱干燥固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08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步法生产紫外线吸收剂UV-531生产工艺
- 下一篇:固定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