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19381.7 | 申请日: | 200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5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宋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力过滤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9/14 | 分类号: | B01D39/14;B32B5/16;D04H1/4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56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玻璃纤维 针刺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属于通过针刺方法使纤维 相互缠结在一起制成的用于气态流体除尘的过滤材料。
背景技术
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是一种性能优越的过滤片材,用其制作成不同性能、不同规格 的过滤袋;在钢铁高炉煤气净化、炭黑等粉状产品收集、水泥窑头窑尾除尘、硅铁粉生产 除尘、锅炉烟气除尘、陶瓷窑炉尾气除尘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收集粉末产品和环 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有技术中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采用玻璃纤维短切纱与化学纤维复合制造。短 切纱是通过短切工序,将原料玻璃纤维切割成一定长度的短纤维制成的。短切工序在产出 短切纱时,由于生产玻璃纤维长丝工艺的原因,不可避免的,产生部分单纤维直径 5.5-7.5um的长丝,成为废品。造成原料浪费,提高了传统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的制造成 本。有待开发利用。另外,现有技术中的短切纱,玻璃纤维短切纱直径单一,对于不稳定 的工况环境,抗腐蚀性能欠佳。
一种利用短切工序产生的玻璃纤维短切管脚废料为原料,生产成本低、适应复杂不 稳定工况环境,抗腐蚀性能优越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是人们所期待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利用短切工序产生 的管脚废料为原料,生产成本低、抗腐蚀性能优越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
本发明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包括基布和毡层,其特征在于毡层包括如下按照重量 份数计的原料组分:
玻璃纤维短切管脚废料 50-80
化学纤维 50-20。
发明人经多次实验证实,用玻璃纤维短切管脚废料代替传统工艺中的玻璃纤维组分, 所制造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传统工艺制造的产品技术指标, 而且在防腐蚀性能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寿命延长到原来产品的1.5倍以上, 生产成本仅为原来的65%。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
本发明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其特征在于毡层包括如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原料组 分:
玻璃纤维短切管脚废料 80
化学纤维 20。
以上配比是发明人公开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玻璃纤维短切管脚废料是指80支玻璃纤维短切管脚废料,是使用专用 设备制成的长49mm-51mm,单纤直径在5.5-7.5μm的短切纱。
所述玻璃纤维短切管脚废料作为玻璃纤维组分可以与传统玻璃纤维短切纱以适当比 例复合使用。有利于方便地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涉及适合的产品配方。
本发明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其特征在于所述之化学纤维是从聚酰亚胺(P84)短 纤维、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铵纤维(Nomex)、聚酰胺-酰亚胺纤维(Kermel)、聚苯硫醚 纤维(PPs)、三聚腈胺纤维(Basfil)中选择出来的任一种,符合2.5D×51mm的纺织用 纱。根据不同用户需求筛选适合的化学纤维与玻璃纤维复合,各组分之间,性能相互弥补、 相互补充、效果叠加,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采用优选技术方案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产品达到如下技术指标:
经向强度,N/2.5cm 1897.0
纬向强度,N/2.5cm 1921.2
毡层剥离力,N/5cm 25.7。
下面提供一种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的制造方法,按照玻璃纤维短切管脚废料50-80 重量份、化学纤维50-20重量份的原料配比,通过开松、梳理、成网、预刺、主刺、上 胶6道传统工序制成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
本发明的复合玻璃纤维针刺毡的用途,是适用于钢铁高炉气、煤气净化,炭黑等粉状 产品收集,水泥窑头窑尾、硅铁粉生产装置、工业锅炉、陶瓷窑炉等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 排放的废气净化处理所用的粉尘收集过滤袋生产加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如下积 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力过滤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新力过滤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93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芦荟大黄素的精制方法
- 下一篇:茶籽壳生物活性提取物应用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