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分辨率海洋地震勘探多道数字拖缆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19112.0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1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怀山;高伟;涂本良;童思友;张进;王林飞;邢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38 | 分类号: | G01V1/38;G01V1/20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中南 |
地址: | 2661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分辨率 海洋 地震 勘探 多道 数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时使用的拖缆,特别涉及一种高分辨率海洋地震勘探多道数字拖缆。
背景技术
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是海洋地震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国内的多道地震勘探接收电缆均为模拟电缆,需要外接设备才能实现数字化采样。拖缆中的水听器分布多为大道距排列设计,分辨率和信噪比都比较低。近年来,国内有关单位研制了一些较高分辨率的多道拖缆,但是其探测深度较浅,分辨率仅能满足中深层及浅层工程地震勘探的需要,达不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要求。另外,目前国内所有拖缆工作时的沉放深度均有限,最大只能达到水深35m,超过35m时,拖缆无法正常工作,给海上施工带来一定的限制。目前,国外的多道地震勘探接收电缆现已经实现数字化,且分辨率也能够达到高分辨率海洋地震勘探的要求,但由于其施工成本很高,无法满足国内的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分辨率海洋地震勘探多道数字拖缆,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包括依次分为:甲板段与钛合金接头连接的首弹性段、前深拖控制器、含12道水听器组合的首工作段、连接首、尾工作段的24道对地震信号进行数模转换的数字包、含12道水听器组合的尾工作段、后深拖控制器、尾弹性段、尾标及在拖缆内部的多组电缆,其特征是上述首工作段前端及尾工作段后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控制拖缆沉放深度的前深拖控制器和后深拖控制器。
上述的每道的水听器组合有等距的8组共计18个水听器,每道水听器组合中的18个水听器的排列方式依次是3,1,2,4,1,2,3,2的等距不等权组合,每组水听器组合的间距为0.78m。上述的水听器组合之间的间距也为0.78m。
上述的数字包是SeaMUX24道数字包,而且上述数字包内附设有对拖缆工作时的深度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控的深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本发明的优点:a.在拖缆上实现数模转换,真正成为数字化拖缆,使拖缆在对应采样率下可达到最大道数的扩展;b.沉放深度达水深300m时,拖缆仍可正常工作;c.采用6.25m小道距排列,大大提高了空间分辨率;d.时间采样率高,其采样率高达1/16ms,且可采样率的范围大选择多达:1/16ms,1/8ms,1/4ms,1/2ms,1ms,2ms,4ms;e.数字包对信号可编程增益值可选:0dB,12dB,24dB,36dB,42dB;f.接收信号的频带宽:5Hz-8kHz;g.探测深度深,配合6000焦耳电火花震源,满足在水深大于1000米对海底沉积层大于1000米地层的探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数字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水听器组合方式示意图。
其中,1甲板段,2首弹性段,3前深拖控制器,4首工作段,5数字包,6尾工作段,7后深拖控制器,8尾弹性段,9尾标,10防水接头,11钛合金接头,12深度传感器,13压力传感器,14水听器,15水听器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本发明包括依次分为:甲板段1与钛合金接头11连接的首弹性段2、前端深拖控制器3、首工作段4、SeaMUX24道数字包5、尾工作段6、末端深拖控制器7、尾弹性段8、拖缆末端和设置在拖缆内部的多组电缆、沿拖缆首、尾工作段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24道水听器组合,连接首、尾工作段的24道对地震信号进行数模转换的数字包,其特征是上述首工作段4前端及尾工作段6后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使拖缆工作时保持水平并实时控制拖缆沉放深度的前深拖控制器3和后深拖控制器7。
如图3,上述数字包5内设置有对拖缆工作时的深度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控的深度传感器12和压力传感器13,且本发明每道的水听器组合15采用18个水听器,每道水听器组合15中的18个水听器14的排列方式依次是3,1,2,4,1,2,3,2的等距不等权组合,每组间或者每道的水听器组合的间距S为0.78m。
上述数字包(5)内附设有对拖缆工作时的深度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控的深度传感器(12)和压力传感器(13)。
用于连接拖缆和采集系统进行信号传输以及为拖缆供电的安全,甲板段1的前端设有一个防水接头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9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