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骨不连交锁髓内钉在审
申请号: | 200910015675.2 | 申请日: | 200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2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华 |
主分类号: | A61B17/72 | 分类号: | A61B17/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骨不连交锁髓内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防骨不连交锁髓内钉,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交锁髓内钉是目前长骨骨折最常用的内固定,由于目前交锁髓内钉锁钉的锁定孔设计一般为圆形,没有滑动空间,存在应力阻挡,因而没有加压功能,所以手术后常常出现骨不连,需要二次手术,虽然在个别四孔锁钉中可见长椭圆孔,由于在力学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临近圆孔,所以对应力阻挡的弊端不起任何作用。在临床中可以发现,交锁髓内钉术后延迟愈合、骨不连的病例经过解锁(即取出一端的螺钉)手术,常常可以达到骨性愈合,充分说明目前临床应用的交锁髓内钉存在应力阻挡的缺陷。因而设计防骨不连、免解锁的交锁髓内钉,减少病人二次手术痛苦,是目前骨科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自动加压,防骨不连,免解锁的交锁髓内钉。
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首先将锁钉孔分成两组,相邻相同两孔为一组,其中一组锁定钉孔3处为圆孔,另一组动力加压槽2为长椭圆孔,长椭圆孔内穿入锁定钉时穿入点一定位于锁定钉固定位置6外侧,当两骨折断端的骨质吸收、骨折断端距离加大时,由于螺钉会跟着长骨向骨折端靠近,此时,长椭圆形孔的设计可允许螺钉从一端向中央甚至另一端移动,实现自动加压,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机会。当骨折端靠近时,锁定钉则离开椭圆孔的外侧,向近侧的空间活动,形成动态加压,防止应力阻挡。根据解剖特点,近端髓内钉常常较粗,因而长椭圆孔置于近端较合理。此设计对于稳定的长干骨骨折可以牢固固定,当两骨折断端的骨质吸收,形成骨折断端距离时,螺钉与槽的远端的空间便会缩小,实现自动加压,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机会。由于解决了应力阻挡的弊端,所以可以随着活动而自动加压,促进骨折愈合,免解锁,预防骨不连。对于粉碎性骨折及其他不稳定骨折,则需在椭圆形孔紧靠锁定钉处置一限位可吸收螺钉5,防止锁定钉在椭圆形孔内滑动,使不稳定骨折处于稳定状态,大约六周后,骨折初步愈合,骨折处于稳定状态,此时限位可吸收螺钉5开始降解、松动,锁定钉解放出来,应力阻挡消失,随着患肢的活动,骨折处实现动力加压,促进愈合。
本发明的优点是:自动加压、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机会、免解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和左右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中含有工具卡口1、动力加压槽2、锁定钉孔3、髓内钉4、限位可吸收螺钉5和锁定钉固定位置6。
如图1所示,手术时骨折复位后将专用工具卡口1插入交锁髓内钉4,先将远端两锁定钉孔3锁定,回敲加压骨折断端,然后将两枚螺钉固定到锁定钉固定位置6的近端。对于不稳定骨折,则需要在长椭圆动力加压槽2处锁定钉旁锁定钉固定位置6处置一限位可吸收螺钉5,防止锁定钉在椭圆形孔内滑动,使不稳定骨折处于稳定状态,大约六周后,骨折初步愈合,骨折处于稳定状态,此时限位可吸收螺钉5开始降解、松动,锁定钉解放出来,应力阻挡消失,随着患肢的活动,骨折处实现动力加压,促进愈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华,未经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56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苯加氢催化剂加料罐
- 下一篇:堆栈式导热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