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4314.6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7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迪安;柴永征;刘广文;徐爱杰;陈永伟;秦家顺;刘炳川;赵海峰;吕守龙;和嘉;张凤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15/0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维斗 |
地址: | 25000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孔 灌注 施工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土木工程中的桩基施工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在桩基施工中,常采用的成孔方法为回转钻机、泥浆护壁成孔,回转钻机适于用软土层,采用该工艺,一方面成孔周期长,在限定时间内需投入大量的成桩机械作业,造成施工场地狭小,另一方面,在成孔过程中软土层部位易出现塌孔现象,成孔后桩体扩径现象严重,桩底沉渣不易清除,降低了桩体质量;对于软土层下卧有风化岩层的地质条件,若采用该工艺,当钻头遇到较大孤石、探头石时,易造成钻孔偏斜,此时需填入土石(砂或砾石)重新钻孔,极大地降低了作业效率;成孔整个过程采用泥浆护壁,泥浆排放量较大,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旋挖钻机代替回转钻机的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针对软土层采用钢护筒进行护壁,同时对于软土层和致密土层可以更换不同的钻头,避免了坍孔和桩体扩径,提高了桩体的质量和作业效率,且在致密土层成孔时若采用泥浆护壁的工艺,因其成孔周期短,仅在二次清孔阶段采用循环泥浆,泥浆排放量小;若采用干成孔时不用泥浆护壁,这较回转钻机成孔极大地降低了泥浆的排放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该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机械手沉设钢护筒至致密土层的上表面;(2)成孔;(3)清除沉渣;(4)下钢筋笼;(5)下导管,清孔;(6)灌注混凝土;(7)采用机械手拔出钢护筒;所述步骤(2)的成孔分阶段进行:在软土层段采用带摩阻式钻杆的旋挖钻机成孔,在致密土层采用带机锁式钻杆的旋挖钻机成孔。
上述钢护筒为内径比桩径大100mm、壁厚≥8mm、长度≥7m的钢板螺旋焊管,钢护筒上部带有溢流口。
上述带摩阻式钻杆的旋挖钻机的钻头采用旋挖钻斗,带机锁式钻杆的旋挖钻机的钻头采用螺旋钻头;上述钻头的直径与桩径大小相等。
上述软土层采用带摩阻式钻杆的旋挖钻机干成孔;致密土层段若为地下水较多的地质,成孔时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完毕静置一段时间后,采用筒形旋挖钻斗捞取桩底沉渣;若致密土层为基本无地下水或地下水很少的地质,成孔时采用干成孔。
上述的钢筋笼分节下放,两节钢筋笼之间在孔口采用搭接焊。
上述导管下端口距离孔底0.3~0.5m,清孔时通过导管输入的泥浆密度≤1.15。
上述步骤(6)中灌注混凝土时导管下端装上隔水塞,混凝土的最小初灌量需满足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中的长度≥0.8m,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要保证导管始终埋于混凝土中≥2m,灌注过程式中每次提升导管的高度≤5m,最佳提升高度为2.5m。
上述步骤(6)中使用的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8~22cm,其中的含砂率为45%~50%,水灰比例为0.5~0.6;混凝土中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导管直径的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且≤40mm。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由于在该方案中在软土层段将钢护筒沉设至致密土层的上表面,采用带摩阻式钻杆的旋挖钻机干成孔,在致密土层段更换为带机锁式钻杆的旋挖钻机成孔,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钻孔偏斜和桩体扩径,提高了桩体质量和作业效率;所述致密土层段若为地下水较多的地质,成孔时采用泥浆护壁,若致密土层为基本无地下水或地下水很少的地质,成孔时采用干成孔,这种结构不但可以避免坍孔,而且降低了泥浆的排放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本方案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沉设钢护筒:采用机械手将钢护筒就位,调整好位置和垂直度后,振动下沉至致密土层的上表面,钢护筒为内径比桩径大100mm、壁厚≥8mm、长度≥7m的钢板螺旋焊管,且钢护筒上部带有溢流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43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铸钢连接件
- 下一篇:一种旧码头维修加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