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实际道路颗粒物排放特性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3502.7 | 申请日: | 2009-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5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余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博文 |
主分类号: | G01F1/34 | 分类号: | G01F1/34;G01N15/06;G01K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79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实际 道路 颗粒 排放 特性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尾气测量领域,是涉及汽车尾气特性测量装置结构的改进,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对汽车实际道路颗粒物排放特性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尾气特性测量装置仅仅是对汽车尾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测量,其测量技术虽然已经相当成熟,但对于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特性的测量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内外都还未有可行及成熟的技术手段。颗粒物的测量不仅要解决与排放法规的基于滤纸称重方法的一致性,并实现实时测量,而且还要解决颗粒物的成分及质量的多变性问题。
在我国,对于汽车尾气特性的测量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进行检测的,这就使测量数据与汽车实际道路排放特性存在误差,其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下:
(1)对于轻型车,依据试验室的法规测量方法只能测量特定工况下车辆的排放水平。这些工况只是针对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环境开发的,很难复现实际道路复杂的工况情况。这种手段获取的车辆排放测量数据,只能表明车辆在当前测试工况下的排放状态。而在车辆的实际使用中,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车辆的行驶工况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对车辆排放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城市车辆实际的道路行驶排放位要比法规程序下试验室测量所得的排放值高得多。
(2)对于重型车来说,该测试方法只是测量发动机在十三个工况点的排放,其测量工况测试覆盖面非常有限。
(3)对于重型混合动力车辆来说,由于它是在常规发动机基础上,增添配置了一套动力辅助装置,这种装置被设计成根据车辆的实际行驶工况,采取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实现车辆节能和降低排放的目的。对于这种车辆,单从结构上看,依据发动机来评价就不合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对汽车实际道路颗粒物排放特性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实际道路颗粒物排放特性测量装置,包括气体流量计、采样稀释器、颗粒物浓度测试仪及数据记录及处理装置,所述的气体流量计包括压差传感器、绝对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气体流量计的输出端与采样稀释器的输入端相连,采样稀释器的输出端与颗粒物浓度测试仪的输入端相连,颗粒物浓度测试仪的输出端与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相连;气体流量计中的压差传感器、绝对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相连。
所述的温度传感器采用热电偶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由于本发明的气体流量计包括压差传感器、绝对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气体流量计的输出端与采样稀释器的输入端相连,采样稀释器的输出端与颗粒物浓度测试仪的输入端相连,颗粒物浓度测试仪的输出端与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相连;气体流量计中的压差传感器、绝对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相连,就使本发明可对汽车实际道路颗粒物排放特性进行测量;且构件少,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易于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压差传感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实际道路颗粒物排放特性测量装置,包括气体流量计、采样稀释器、颗粒物浓度测试仪及数据记录及处理装置,所述的气体流量计包括压差传感器1、绝对压力传感器3和温度传感器2,气体流量计的输出端与采样稀释器的输入端相连,采样稀释器的输出端与颗粒物浓度测试仪的输入端相连,颗粒物浓度测试仪的输出端与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相连;气体流量计中的压差传感器1、绝对压力传感器3和温度传感器2分别与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相连。
使用时,将本发明的气体流量计的输入端与汽车的排气管相连,将压差传感器1的总压管的一端固定在壳体的侧壁上,另一端沿壳体的径向连接在另一侧壁上,并在总压管的迎流方向上设置有取压孔;静压管固定在壳体的侧壁上,并设置有与流体流向相反的取压孔,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博文,未经余博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35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