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氧煤层气催化脱氧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12669.1 | 申请日: | 2009-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3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东;王胜;苏宏久;李德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0K1/34 | 分类号: | C10K1/34;B01J23/40 |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 晨 |
| 地址: | 116023***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层气 催化 脱氧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氧(O2)煤层气催化脱氧工艺。
背景技术
煤层气是一种吸附于煤层中的可燃气体,主要成份为高纯度甲烷 (CH4)。煤层气的存在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 须在采煤过程前或采煤过程中将其抽采或稀释。由于煤层气通常不含硫, 也不含苯、汞、铅等可致癌的有毒物,所以煤层气可以替代常规天然气作 为一种高热值、无污染的优质清洁能源,用作发电燃料、工业燃料、车用 燃料、化工原料和居民生活燃料。目前,对于CH4含量在60%以上的煤层 气,利用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CH4浓度相对比较低且混入空气的煤层气 通常只能就地使用,绝大部分被燃烧放空。据统计每年我国从采煤行业排 放的CH4达194亿m3,这样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此外,CH4的温室效 应是CO2的21倍。因此,如能将这种中、低浓度的含氧煤层气加以加工提 纯、输运和利用,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煤层气提纯技术是指将N2或空气与CH4分离,使煤层气中甲烷含量相 应增加,从而可以提高煤层气的热值及降低输送成本。煤层气提纯技术主 要包括低温深冷分离、变压吸附和膜分离等三种。对于变压吸附法和膜分 离法,高压有利于气体的分离净化。但是,高的操作压力使得甲烷的爆炸 限变宽,对于这种中、低浓度的含氧煤层气提纯来说,操作危险性增大。 专利CN1952569A和CN1908559A公开了一种含空气煤层气的低温双级精 馏液化分离工艺,其液化和分离都在低温下进行,液化天然气的产品纯度 可以达到99%以上。然而该技术在分离过程中,随着甲烷浓度的提高,排 放废气的氧含量也被浓缩提高,不可避免地有一个阶段正好是属于甲烷的 燃烧和爆炸的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
因此,一种较为安全的分离提纯方案是先脱除煤层气中的O2再进行提 纯处理。有效的脱氧过程是煤层气加压液化分离等后序过程的安全保障。 目前可采用的煤层气脱氧方式主要包括催化脱氧(ZL02113628.9、 CN101139239A等)、焦炭燃烧法(ZL02113627.0、CN1919986A)等。煤 层气焦炭燃烧法脱氧工艺虽然能够有效脱除含氧煤层气中的O2,但是该工 艺采用焦炭做燃料(如采用无烟煤代替焦炭则带来SO2排放等问题),能 耗较高;补焦和除尘工艺也相对比较复杂;较高的反应温度不仅对反应器 材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可能导致CH4高温裂解及重整等副反应发生, 使煤层气中CH4回收率降低。这些都增加了焦炭燃烧法脱氧工艺的成本。
催化脱氧工艺的本质是富燃贫氧气氛下CH4的催化燃烧,该过程发生 的主要反应为CH4(g)+2O2(g)=CO2(g)+2H2O(g)-802.32kJ/mol,为强放热反 应;同时由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可知,反应温度超过650℃时CH4的水蒸汽 重整反应和裂解积碳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如何移走反应过程中 放出的大量的热并控制催化剂床层温度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如650℃以内) 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是该催化脱氧工艺的关键所在。采用具有内构件的 等温床反应器会使得反应器设备造价急剧升高;如采用绝热床反应器,则 循环反应器和部分产品气循环工艺是必然的选择。专利CN101139239A公 开了一种富含甲烷气体的耐硫催化脱氧工艺,通过循环部分脱氧冷却后的 气体来降低氧浓度控制反应温度。但是,该工艺采用锰系耐硫脱氧催化剂, 为维持催化剂活性以达到要求的脱氧深度,必然要采用较高的反应温度和 较低的反应空速。较高的反应温度会增加CH4发生副反应的机会,降低了 CH4回收率;较低的反应空速会使反应器设备体积庞大,增加煤层气脱氧成 本。此外,非贵金属催化剂的使用会使得催化脱氧反应的点火起动变得困 难;颗粒型催化剂则增加了床层的阻力降,不利于入口压力较低的煤层气 脱氧工艺。上述问题均使得该催化脱氧工艺技术方案的可行性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26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