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丙烯、乙烯轻烃物料脱砷的净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2536.4 | 申请日: | 200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2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孙云;张艳飞;姚炜;孙凤伟;吕锡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7C7/12 | 分类号: | C07C7/12;C07C11/04;C07C11/06;B01J20/08;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沈阳利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忠达 |
地址: | 110004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丙烯 乙烯 物料 净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净化剂,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用于丙烯、乙烯等物料脱砷的净化剂。
背景技术
丙烯、乙烯等轻烃物料的脱砷剂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近几年来,随着原油开采的不断进行,油品中砷含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原油中大庆油和新疆油均属高砷原油,尤其是大庆油砷含量据说是世界最高的。高砷油品二次加工所得的产品,如丙烯、乙烯等物料的聚合催化剂或其它深加工催化剂往往要求砷含量不能太高,否则会引起这些催化剂中毒,导致聚合反应无法进行。
工业生产中丙烯聚合的工艺要求丙烯中砷含量不能高于20ppb,否则会导致聚合反应不能正常进行,聚合度较低,因此聚合级丙烯一般控制砷含量在10ppb以下,甚至更低。丙烯中的砷含量高低与丙烯的来源直接相关。目前,国内有的聚丙烯厂家原料中砷含量高达200ppb甚至10000ppb,这些厂家遇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脱砷问题。丙烯中的砷化物绝大多数的存在状态为砷化氢,因此丙烯的脱砷问题实际是砷化氢的脱除问题。
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现在有的聚丙烯生产厂采用了石脑油脱砷的催化剂作为丙烯原料的脱砷剂,这些催化剂当初并不是专门为丙烯脱砷研制开发的,而是借用其它领域的产品。这些产品存在着砷容量小,孔隙率小,活性组分的有效利用率也很低,堆比重大,一次装填费用偏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用于丙烯、乙烯轻烃物料脱砷的净化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丙烯、乙烯轻烃物料脱砷净化剂的制备方法。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丙烯、乙烯轻烃物料脱砷的净化剂,是以氧化铝为载体,氧化铜为活性组分,氧化锌为助剂的丙烯、乙烯物料脱砷净化剂,含有以重量百分比计CuO为32-35%,ZnO为33-40%,余量为氧化铝。
一种用于丙烯、乙烯轻烃物料脱砷净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工艺步骤:
1、配料
原料包括可溶性的铜盐、锌盐和铝盐,可采用可溶性的硝酸盐或硫酸盐。碱性条件可采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
2、将390-400kg的铜盐加水至1000L,制得铜盐水溶液备用;
将500-510kg的锌盐加水至1000L,制成锌盐水溶液备用;
将900-910kg铝盐加水至1000L。
3、取含Na2O 6-12%的(重量百分比)碱性水溶液放在反应釜中,在搅拌下将配制好的铜盐水溶液与上述配制好的锌盐和铝盐水溶液并流流入反应釜中,在20-70℃条件下加热共沉淀反应,流速以溶液与反应釜中碱性溶液接触处PH值为7.5为适,当全釜溶液的PH值为7.5时,继续搅拌沉淀1-2小时,后过滤、洗涤,将滤饼于100-120℃下干燥24小时,再在300-380℃下焙烧4-5小时,再进行压片或挤条达到所需的形状及规格,即得成品。
上述碱性水溶液是由碳酸钠、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钠配成含Na2O为6-12%的水溶液。
上述铜盐可选硝酸铜,锌盐可选硝酸锌,铝盐可选硝酸铝。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的脱砷净化剂不需要任何预处理,可直接用于高空速、高砷化氢浓度的丙烯、乙烯轻烃物料脱砷的生产工艺中。该净化剂可以在常温、常压、空速为1200-2100hr-1,相当于液空速为4.5-8.0hr-1的条件下使用,具有脱砷精度高、砷容量大的特点。可在常温常压下将原料中砷含量从1000ppm脱除至5ppb以下,饱和砷容量达30%以上,工业有效砷容大于15%。且具有较强的脱硫功能。
本发明的脱砷剂采用可溶性的盐在碱性条件下共沉淀的方法制备而成,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脱砷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用于丙烯、乙烯轻烃物料脱砷的净化剂的制备方法是:
将390-400Kg的硝酸铜加水至1000L,制成硝酸铜水溶液备用;
将500-510kg硝酸锌加水至1000L,制成硝酸锌水溶液备用;
将900-910Kg硝酸铝加水至1000L,制成硝酸铝水溶液备用;
将碳酸钠、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钠配制成Na2O含量为6-12%的水溶液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未经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25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