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热汽化控氧燃烧热循环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1374.2 | 申请日: | 2009-05-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6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张际新;邴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际新;邴志林 |
主分类号: | F24H1/44 | 分类号: | F24H1/44;F24H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26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热 汽化 燃烧热 循环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煤常压锅炉,特别是燃料能充分燃烧,热效率高、受热面积大、节省燃料的白热汽化控氧燃烧热循环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销售的锅炉都是采用传统的燃烧方法,结构大多是有炉体,炉体内空间形成燃烧室,燃烧室下有通风口、炉箅、炉灰室和炉门,与燃烧室相连接有排烟管;在炉体上端有燃料入口,炉内燃烧室排布有水管,与水管相接有回水口和热水出口。使用时,通过燃料入口将煤置入,煤燃烧所产生的烟气(热量)对水管加热,水管中的热水从热水出口进入供热系统,散热后经回水管的水返回到燃烧室加热,如些反复循环。但目前锅炉在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燃烧不充分,排放烟尘大,由于出火口在上方,燃料在底部,产生的烟气到上部燃烧不充分;②燃料将上燃烧层与可燃气体隔绝使可燃气白白流失掉,流失烟气中还含有SO2等有害成份而造成污染;③目前大型锅炉的末端排出口都连接净化装置,且造价昂贵,增加了用户安装生产成本,其结果是只能减排,不能节能;④热量利用率低,使受热面积相对较小,如若达到理想的供热效果,必需燃烧大量的燃煤,造成浪费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诸多缺陷,提供一种燃烧充分、热利用率高、传热速度快、节能且无污染、可用煤炭、秸杆等燃料燃烧的白热汽化控氧燃烧热循环锅炉。
本发明依据的工作原理是:燃料在炉体内燃烧时,在氧气供应充分的情况下可形成白热燃烧层,白热燃烧层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较纯的可燃烟气,由于采取多向供氧结构,使炉底部、上部都能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可燃烟气充分燃烧,同时燃烧主要集中在出火口,使出火口形成的白热燃烧层越来越厚,可燃烟气从出口通过立刻被白热燃烧层点燃形成火焰。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白热汽化控氧燃烧热循环锅炉,包括有炉体、燃烧室[3]、控氧圈[11]、进氧门[4]、出火口[13]、炉箅子[12]、挡火板[9]组成的控氧燃烧机构,有主水套[7]、辅助水套[6]、带孔水套[14]组成的吸热循环机构,其特征是:燃烧室[3]上部设置的进氧孔[2]与帷盖[1]上沿孔相对应,燃烧室[3]下前方与出火口[13]对面处设有进氧门[4],进氧门[4]处的炉箅子[12]下面设置调风板[5],在出火口[13]前方燃烧室的侧面是由主水套[7]围成的热循环室,燃烧室[3]及出火口[13]与热循环室相通,燃烧室3与热循环室之间设有可移动挡火板[9]。
本发明所述吸热循环机构中的主水套围绕形成热循环室,热循环室两侧设有辅助水套[6],辅助水套[6]与主水套[7]留有间隙且相互平行,与辅助水套相垂直设有带孔水套[14],辅助水套[6]及带孔水套[14]与炉体上层主水套[7]连通,由空心炉条组成的炉箅子[12]与主水套[7]连通,主水套[7]循环间隙的末端与烟囱[10]连通。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节能减排。利用白热汽化燃烧原理,使燃料充分燃烧,燃烧率可达95%。可节能46~70%,大气排放烟尘比传统方法减少排放90%,达到直接减排,无需加装净化装置;
2、持续燃烧,放热量大。此锅炉自始至终处于猛烈的燃烧状态,无论燃烧室内添加多厚燃料都不影响正常燃烧;
3、燃料利用广泛。本锅炉可用煤炭、秸杆、木材等一切固体可燃物进行燃烧,其效果不变,可用于农村乡镇家庭、集团单位供暖、炊事、洗浴等使用;
4、多向可控供氧。锅炉在燃烧时底部始终处于白热燃烧状态,使产生的可燃烟气能够在多向供氧的条件下充分燃烧,白热燃烧层与可燃气始终密切接触,采用热循环吸热技术,热效率可达87%左右,吸热效果显著,烟囱末端温度可控制在100℃以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沿B-B向剖视图。
图4是燃柴使用的控氧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案作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际新;邴志林,未经张际新;邴志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13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