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再生胶脱硫捏炼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0686.1 | 申请日: | 2009-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5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拉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虹通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11/10 | 分类号: | C08J11/10 |
代理公司: | 大连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于忠晶 |
地址: | 116036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再生胶 脱硫 捏炼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加工设备,特别是捏炼机。
背景技术:
目前,加压式捏炼机脱硫法是一项创新技术应用到废胶再生领域 中。其工艺要求将胶粉按锅次投入到捏炼机混炼室中,在一定量的助 剂作用下,进行混炼和升温,且使胶粉得到均匀加热和摩擦生热,当 达到规定温度下胶粉脱硫。
传统的加压式捏炼机主要用于橡胶和塑料的混炼,如果直接用于 胶粉的脱硫,尚存不足之处:一是转子为两棱转子,棱体的工作长度 短,摩擦生热工作区域小;二是棱体螺旋升角较大,物料易轴向窜动, 不能有效地通过棱体与混炼室壁形成的摩擦间隙,影响物料快速摩擦 升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足问题,提供一种高效再生胶脱硫 捏炼机,改进转子,提高了物料脱硫加工效率,达到更加理想的加工 效果。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效再生胶脱硫捏 炼机,涉及混炼室,混炼室内装有转子,转子轴外表面上一体连接有 长螺旋体和短螺旋体,长螺旋体和短螺旋体上分别带有两个长螺旋棱 体和短螺旋棱体,长螺旋棱体棱峰处沿转子轴向开有凹槽,形成变径 长螺旋棱体,转子轴外表面圆周线上相隔180°一体布置两个长螺旋 棱体,转子轴外表面周线上同时相隔180°布置两个短螺旋棱体,构 成四棱转子,四棱转子长螺旋棱体和短螺旋棱体相隔90°,长螺旋 棱体棱峰凹槽之间间隔50-75mm,凹槽深度0.20-1mm,长螺旋棱体 的螺旋升角为28°-33°,短螺旋棱体的螺旋升角为33°-48°, 长螺旋棱体轴向长度与短螺旋棱体轴向长度之比为4/1或3/2。
高效再生胶脱硫捏炼机,涉及混炼室,混炼室内装有转子,转子 轴外表面上一体连接有长螺旋体和短螺旋体,长螺旋体和短螺旋体上 分别带有三个长螺旋棱体和短螺旋棱体,长螺旋棱体棱峰处沿转子轴 向开有凹槽,形成变径长螺旋棱体,转子轴外表面圆周线上相隔120 °布置三个长螺旋棱体,转子轴外表面周线上同时相隔120°布置三 个短螺旋棱体,构成六棱转子,六棱转子长螺旋棱体和短螺旋棱体相 隔60°,长螺旋棱体棱峰凹槽之间间隔50-75mm,凹槽深度0.20-1mm, 长螺旋棱体的螺旋升角为28°-33°,短螺旋棱体的螺旋升角为33 °-48°,长螺旋棱体轴向长度与短螺旋棱体轴向长度之比为4/1 或3/2。
本发明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
1、转子轴上增加转子的工作螺旋棱体,将螺旋棱体增至四棱体 或六棱体;由于缩短了两转子相向运动的相位重复相遇周期,使两转 子间的物料轴向、径向、切向窜动频次增加,使得单位时间里增多了 混炼频次;
2、由于长、短螺旋棱体的间隔角度恰当排列,长短螺旋棱体工 作长度、螺旋角以及棱峰凹槽的适宜取值(针对物料的不同混炼时间 段,物料的流动性不同),使得螺旋棱体剪切、挤压工作面增长,相 向运动的长棱体重合工作面增长,得到更加有效的物料剪切率和挤压 窜动量,从而使得螺旋棱体对物料的剪切作用增强;物料的分散性增 强,缩短了混炼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
3、更重要的是长螺旋棱体棱峰外缘为变径棱体外缘(使得棱峰 的不等直径),通过合理的变径长螺旋棱体的外轮廓形状,可增强物 料的切向吃料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物料的摩擦生热效果,通过三字 形上顶栓和混炼室的配合作用,使得两转子的相向相切运动轮廓完全 被它们的工作轮廓包围,消除了物料流向的积聚区域,进一步提高捏 炼的效率和分散性。
本发明设备可投入到废胶再生的加工领域中,对废旧橡胶胶粉进 行脱硫加工,再生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捏造炼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四棱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四棱转子的棱体排列展开图。
图5为本发明六棱转子的棱体排列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虹通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虹通橡胶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06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