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编织网复合钢筋增强混凝土的建筑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10258.9 申请日: 2009-01-22
公开(公告)号: CN101481930A 公开(公告)日: 2009-07-15
发明(设计)人: 徐世烺;尹世平 申请(专利权)人: 大连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E04B1/62 分类号: E04B1/62;E04C5/00;C04B28/00;C04B18/08;C04B14/04
代理公司: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潘 迅;周志舰
地址: 116024辽***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纤维 织网 复合 钢筋 增强 混凝土 建筑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的增强技术领域,涉及到利用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强 度。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往往会在高应力区出现严重的主裂缝,恶劣的环境 条件会使钢筋锈蚀进一步加剧。为了保证钢筋不受腐蚀,需要较厚的保护层厚 度,这样就额外增加了结构的自重。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支持的研究中 心从1999年开始进行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简称TRC)研究,TRC是一种新型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是多轴纤维编织 网和精细混凝土的结合,纤维编织网主要用碳纤维、芳纶纤维、耐碱玻璃纤维 等纤维编织。该研究中心近期代表性文章为:1)F.Jesse,N.Will,M.Curbach and J.Hegger,Load-Bearing of Textile-Reinforced Concrete,ACI SP-250, 2008:59-68;2)A.Brückner,R.Ortlepp,M.Curbach,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for strengthening in bending and shear,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6) 39:741-748。上述文章描述的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RC)的特点和用途为: 1)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TRC裂缝细密,壁薄质轻,可以代替钢筋混凝土用 做建筑结构构件,如顶棚、内外墙板等装饰构件,也可以作为承载结构的一部 分,通过组合许多简单的预制轻质TRC构件构成大跨度拱、壳和棱形框架等复 杂结构;2)用TRC对已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修补加固,可以克服钢丝(筋) 加固不耐腐蚀的缺点,浇筑厚度为10-15mm的TRC即可以提高承载能力,改善裂 缝形式。

为了制作TRC,该研究中心早期提出了精细混凝土的概念,这是一种骨料 非常细的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为0.5~4mm。采用精细混凝土的原因为:1)纤 维编织网的网格尺寸从几个毫米到几个厘米,精细混凝土能顺利通过网格,甚 至可以进入到纤维编织网的内部;2)TRC结构的厚度一般为10~30mm,精细混 凝土的骨料粒径远远小于结构的薄厚,能够满足薄壁构件的力学性能要求。一 般精细混凝土的成分为水泥、硅砂和水,为了满足高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 等工作性能以及构件的耐久性,可以适量加入I级粉煤灰和硅灰等活性材料, 这样还能够减少水泥用量,降低造价。在该研究中心发表的论文Material and bonding characteristic for dimensioning and modeling of 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elements( Banholzer,Tanja Brockmann,Wolfgang Brameshuber.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6,39:749-763)中给出了该研究中心采用的 一种典型的用于实验的精细混凝土的配方,其配料除了上面提到过的成分,还 包括超塑化剂。

申请号为200510046304.2的专利申请也公开了一种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 土(TRC),其精细混凝土的配比为:52.5R硅酸盐水泥472kg/m3,超细粉煤 灰168kg/m3,硅灰35kg/m3,Sika三代超塑剂3.25kg/m3,粒径0~0.6mm的硅 砂460kg/m3,粒径0.6~1.2mm的硅砂920kg/m3,水262kg/m3,该配方能够满 足制作TRC的性能要求。

申请号为200510047049.3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纤维编织网和混凝土的 粘接技术,纤维编织网先用环氧树脂浸渍,然后表面均匀喷撒细砂,待环氧固 化后再埋入混凝土,以加强与混凝土的粘结。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02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