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皮内卧针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0102.0 | 申请日: | 2009-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0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于全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全弋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大连新技术专利事务所 21120 | 代理人: | 史卫义 |
地址: | 116022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皮内卧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皮内卧针,尤其是一种针灸用针具,属于皮内埋针的一种。
背景技术
大家知道,针灸是中医疗法其中一种具有理想临床疗效的独特方法,但其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使很多接受针灸的人望而生畏,不能坚持治疗和不容易接受治疗,严重的影响了针灸的使用和推广,也是现代人和西方一大批人不愿意接受针灸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和消除针感的酸麻胀痛和使针灸的疗效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发明者在三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依据中医独特理论和对医经的深入探讨,结合现代科学对经络及针刺机理的认识,经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较全面,系统的皮内卧针治疗方法,发明了《皮内卧针》该针具可以在人体皮内留针48-72小时或更长时间。
现有的皮内埋针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揿钉式,该针形状似图钉状,直接刺入皮下,多用于耳穴部位;另一种是麦粒型针,长度一般为1厘米左右,以与皮肤表面成15°角刺入皮下,使人体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因此病人只能在痛苦中接受治疗,而并在胸腹背部和关节部位均禁用和慎用。再一种就是申请人发明的专利号为ZL00253354.5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针灸用针具”,该针具由针体和位于针体后端的针柄组成,其特点是所说的针体与针柄之间过渡段为针颈,针颈与针体在水平线上所夹的锐角在11°~80°之间,针柄与针体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5~1.5mm。在针柄的下面粘有一块医用胶布,在整针的上面粘有一块医用胶布用以固定针具。由于该针具的针颈与针体之间、针柄与针颈之间缺少圆弧段过渡连接,加上针柄的水平面与针体的水平面的距离较大,以及针柄不是一圆形的翼等设计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针刺和携带皮内卧针时,会使人体产生酸、麻、胀、痛的不适感觉;无法保证皮内卧针植入在表皮下和真皮内,且针具在皮内的稳定差,容易导致针体位置的移动和改变,影响了治疗效果。
实践证明,在该针具的针颈与针体之间、针柄与针颈之间设置圆弧段过渡,以及适当减小针颈与针体在水平线上所夹的锐角和针柄与针体之间的水平距离,对于保持治疗效果和针具不偏移,且保证正常的肌肉运动造成的皮肤牵拉以及外在冲击力对其均无影响,有着直接关系。本发明是针对现有皮内卧针结构的进一步改进。
还有,ZL97212531.0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弓体针灸针”,它主要山针尖、针体、针柄三部分组成,在靠近针尖的针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弓形状的齿波段,且以2-5个为最佳,齿波段的凹凸向可随意设置,每处齿波段的夹角不小于90°,从而使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针刺手法易于掌握,易于操作,治疗效果能有明显提高等特点。比较相近的专利申请如申请号为200410041409.4发明专利说明书报道的“新型针灸针”,由针体、针尖和针柄组成,针体的前端为针尖,后端设针柄,针体表面至少有一段或全部呈凹凸状。本发明基于针灸针的作用机理,将针体表面设计上凹凸状,这样在针灸的捻针过程中,针体可以增加刺激穴位周围神经元的强度,以此提高针灸效果。上述两种针具同样不能作为皮内卧针使用。
再如ZL98239663.5发明专利公开的“羊肠埋线针”,此种针具由针灸针、注射针组合改制而成,针灸针从注射针针柄一端穿入针体腔内,针体前部钻有一用以穿入羊肠线的透孔。该针具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操作方便,利用它可以在对患者无痛苦且不致造成损伤、感染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穴位羊肠埋线治疗,宜于广泛采用。其针具不能作为皮内卧针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日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皮内卧针技术所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变静态留针为动态留针,变有痛针灸为无痛针灸的针具。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全弋,未经于全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01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