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极活性物质、具有其的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9513.8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0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森田耕诗;山口裕之;井原将之;齐藤俊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62;H01M4/02;H01M10/36;H01M1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 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 活性 物质 具有 以及 水电 二次 电池 | ||
相关申请的参考
本发明包含于2008年2月13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 申请JP 2008-031930涉及的主题,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具有其的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 二次电池,详细地,涉及一种能够抑制在电池内部产生气体的正极 活性物质、具有其的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技术上的进步是显著的,并且诸如便 携式电话和笔记本式计算计的电子装置开始被认为是支撑先进信 息社会的基础技术。高功能电子装置的研究和开发被积极地推进并 且电子装置的消耗功率成比例地增加。另一方面,需要用于更长时 间工作的电子装置;因此必然期望作为驱动电源的二次电池的更高 的能量致密化(energy densification)。此外,从环境方面来考虑, 也期望延长循环寿命。
从结合在电子装置中的电池的占有体积和重量的观点来看,期望 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目前,几乎所有装置都结合锂离子二次电池, 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高电压下具有比其他电池系统更优异的能 量密度。
通常,锂离子二次电池在正极中使用诸如锂钴氧化物(LiCoO2) 或锂镍氧化物(LiNiO2)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以及在负极中使 用碳材料,并且在4.2V~2.5V的范围内的工作电压下使用。在单 元电池内的端电压升高至4.2V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水电解 质材料和隔膜的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
为了使锂离子二次电池性能更高以及扩大其用途,许多研究正被 推进。作为这些研究之一,提高充电电压的方法正在研究中。根据 该方法,包括锂钴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量密度得到提高,从 而使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更大。
然而,当在高容量下重复充电和放电时,存在容量被劣化从而电 池寿命被缩短的问题。此外,当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电池时,在电池 的内部产生气体,从而引起诸如泄漏和电池变形的问题。
在这点上,例如,下面示出的日本专利第3172388号披露了一种 其中用金属氧化物覆盖正极的表面以便改善电池特性如充电-放电 循环特性的方法。此外,下面示出的日本专利第3691279号披露了 一种其中用金属氧化物覆盖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以便提高结构稳 定性和热稳定性的方法。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涂层中,同样研究了由于涂层形式引起的 循环特性或热稳定性的改善效果。例如,在下面示出的日本专利公 开(JP-A)号7-235292、2000-149950、2000-156227、2000-164214、 2000-195517和2002-231227中,披露了均匀地涂敷锂过渡金属复 合氧化物的方法。此外,在下面示出的JP-A第2001-256979号中, 披露了其中将金属氧化物的块(block)粘附到金属氧化物层上的正 极活性物质。
同样研究了用于表面涂层中的元素。例如,下面示出的JP-A第 2002-164053号披露了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中将包含至少两种涂 布元素的至少一个表面处理层涂敷在作为核心的锂化合物的表面 上。
下面示出的日本专利第3054829披露了一种具有优异的充电-放 电特性的电池,该电池使用其颗粒表面涂敷有磷(P)的材料。下 面示出的JP-A第05-36411号披露了一种具有优异的充电-放电循环 特性和大电流充电-放电特性的电池,该电池使用其中加入了磷(P) 的正极。此外,下面示出的日本专利第3192855号披露了一种形成 包含硼(B)、磷(P)或氮(N)的层的方法。还进一步地,下面 示出的JP-A第10-154532、10-241681和11-204145号披露了使磷 酸盐化合物包含在正极中的方法。
发明内容
然而,在日本专利第3172388和3691279号中披露的涂布元素、 涂布方法和涂布形式干扰锂离子的扩散。因此,存在这样的缺点, 即,在实用领域中的充电-放电电流值下不能获得足够的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95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压配电设备
- 下一篇:显示装置用的放电灯和使用该放电灯的背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