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二轮车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7514.9 | 申请日: | 2009-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1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见崎健一;黑木一义;黑江毅;河村一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7/00 | 分类号: | B62J17/00;B62J6/02;B62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二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罩支撑架(カウルステ一)的机动二轮车,该罩支撑架支承将车辆前部覆盖的罩。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罩支撑架的机动二轮车,该罩支撑架向头管的前方延伸设置且支承将车辆前部覆盖的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03889号公报(图1)
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罩支撑架9(附图标记借用该公报中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是将罩1固定于车架侧的部件,作为罩支撑架9构成要素的中心托架21的后端部固定于头管3,构成罩支撑架9的一对安装片27、27固定于构成主架的底管6上。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罩支撑架9的前端部配置于头灯单元11前端部的后方,例如在包含来自正面的过大冲击等的冲击力输入时,在前轮承受冲击,不会由罩支撑架9吸收冲击,为了利用罩支撑架9吸收冲击,若不较大地改变车辆姿势,则不能得到其效果。即,在专利文献1中,并不具备在罩支撑架9进行冲击吸收的想法。
另外,近年来已知有在乘员落座的乘员座位前方具有气囊组件20(附图标记借用该公报中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的机动二轮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69793号公报(图7)
在专利文献2的图7中,机动二轮车设有内置气囊的气囊组件20(附图标记借用该公报中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在从车辆前方施加包含过大冲击等冲击力时,该气囊可有效保护乘员。
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存在利用气囊保护乘员的想法,但并未考虑到为了使气囊进一步有效发挥作用的车体侧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当机动二轮车从车辆前方受到过大冲击力时可以适当抑制机动二轮车姿势的技术。
第一方面发明的机动二轮车,具有:头管、从该头管向后方左右延伸的主架、向这些左右主架的前方延伸设置且支承将车辆覆盖的罩的罩支撑架,该机动二轮车的特征在于,罩支撑架配置成从侧面看车辆时,其前端部位于前轮前端部的后方且位于设于头管前方而照射车辆前方的头灯前端部的前方,所述罩支撑架具有:从所述主架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主支撑架部、将这些主支撑架部的前端彼此连接的横杆部、将所述主支撑架部和所述主架连接的左右斜撑部件。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罩支撑架配置于车辆重心位置的上方。
在第三发明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罩支撑架安装于主架。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罩支撑架具有:从主架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主支撑架部、将这些主支撑架部的前端彼此连接的横杆部、将主支撑架部和主架连接的左右斜撑部件。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主支撑架部安装于主架的点与斜撑部件安装于主架的点为不同的点。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斜撑部件从侧面看朝车辆的上方形成为大致ヘ形状。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罩支撑架具有从头管向前方延伸的中心腕和将该中心腕与主支撑架部连接的臂部。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主架的后方具有乘员落座的乘员座位,在该乘员座位的前方具有气囊组件。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罩支撑架配置成从侧面看车辆时,其前端部位于前轮前端部的后方且位于设于头管前方而照射车辆前方的头灯前端部的前方。
当机动二轮车从正面受到过大冲击时,首先,前轮碰到对象物,接着,为了吸收冲击,前叉收缩且包含主架的车体沿前叉下降。此时,由于前叉的上端部向后方倾斜地配置,故车体下降且相对于前轮的位置而相对地向前方移动,罩支撑架的前端部碰到对象物。于是,在前轮和罩支撑架承受冲击。
由于在前轮和罩支撑架这两个点承受冲击,故与仅在前轮承受冲击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机动二轮车的姿势变化。
此时,通过将前轮和罩支撑架之间的上下高度方向的间隔确保为规定量,从而可以进一步适当地抑制机动二轮车的姿势变化。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由于罩支撑架配置于车辆重心位置的上方,故在机动二轮车从正面受到过大的冲击力时,抑制力从车辆重心位置的上方起作用,与罩支撑架配置于车辆重心位置的下方或与其为同一高度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抑制机动二轮车的姿势变化。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由于罩支撑架安装于主架,故与罩支撑架仅安装于头管的情况相比,可以大幅提高罩支撑架的安装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75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备肟的方法
- 下一篇:底盘系统发动机转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