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面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7480.3 | 申请日: | 2009-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3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林苏逸;庄政儒;林信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G02F1/133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翟 羽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市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面 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平面显示器,更具体来说,是关于一种加强散热设计的 平面显示器。
背景技术
功能先进的显示器渐成为现今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特色,其中平面显示 器已经逐渐成为各种电子设备如电视、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数字 相机、计算机屏幕或笔记型计算机屏幕所广泛应用具有高分辨率彩色屏幕的 显示器。
随着现代人对于电子设备轻量化的要求,使用液晶显示装置作为平面显 示器的电子设备亦逐渐朝薄型化发展。各家厂商逐渐将许多电子组件或控制 功能整合成单芯片型式,即所谓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Chip,SOC),藉以缩 减电路板所占用的空间,使平面显示器更为轻薄。然而,随着积体芯片内部 使用的晶体管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形下,芯片消耗功率亦随之提高,相对地, 电路板等发热组件产生的热能亦相对增加。而且使用者希望平面显示器的体 积越来越小的状况下,厂商无不试图将显示器内部空间逐渐缩小。也因此, 已逐渐衍生出许多的散热问题。
先前技术的平面显示器为了排除驱动芯片运作时产生的大量热量,常用 的散热方法是在芯片上设置散热片,藉由散热片上的鳍片来加强散热。但这 种利用散热片进行散热的方式除了必须增加额外花费,而使平面显示器制造 成本升高外,散热片的固定方式,不论是采用螺丝锁固或以散热用接着剂黏 固皆相当麻烦,且散热效果仍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开发一种加强散热效果的平面显示器,以解决先前技 术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平面显示器,包含第一框架、液晶显示面板、驱动芯片、 电路承载件以及背板。其中,第一框架设有一开孔,液晶显示面板设于第一 框架上,用来显示影像,驱动芯片用来产生控制讯号以控制液晶显示面板显 示影像,电路承载件连接液晶显示面板并承载驱动芯片,背板与第一框架组 合而共同夹置一背光模块,且背板上设有导热突出件,导热突出件穿出第一 框架的开孔并接触驱动芯片,以将驱动芯片的热量经由该背板散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背板是金属材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更包括一第二框架,其为金属材质且包覆于液 晶显示面板与第一框架的周缘,此外,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之间形成一容 置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电路承载件是位于第一框架的一侧边并位于容 置空间内。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更包括贴附于驱动芯片上的第一导热件,用来传 导该驱动芯片产生的热量。背板上的导热突出件穿出第一框架的开孔并接触 第一导热件,以将驱动芯片的热量经由该背板散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更包括一第二导热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位于 第二框架与电路承载件之间,且紧贴于该软板设有该驱动芯片的对应处,用 来将该驱动芯片的热量经由该第二框架散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热件设置于第二框架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导热突出件是弹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导热突出件是凸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完全包覆该驱动芯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导热突出件与开孔可以卡合的方式结合,而组 合背板和第一框架。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 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 “右”、“顶”、“底”、“水平”、“垂直”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 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以下各 实施例中,在不同的图中,相同部分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74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