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咪唑-4-酮及咪唑-4-硫酮化合物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06503.9 申请日: 2009-01-21
公开(公告)号: CN101723937A 公开(公告)日: 2010-06-09
发明(设计)人: 夏克山;吴建煌;叶灯光;赵宇生 申请(专利权)人: 财团法人国家卫生研究院
主分类号: C07D403/04 分类号: C07D403/04;C07D409/14;A61K31/4178;A61K31/4184;A61P1/16;A61P3/04;A61P3/06;A61P3/00;A61P3/10;A61P9/10;A61P25/30;A61P25/24;A61P25/00
代理公司: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徐金国;陈红
地址: 中国台*** 国省代码: 中国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咪唑 化合物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是涉及咪唑-4-酮或咪唑-4-硫酮化合物及其在制备用于治疗大麻 碱受体媒介的疾患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数世纪来自大麻植物(Cannabis sativa)分离的大麻碱类(Cannabinoids)已 被认知作为治疗剂。例如,它们已被使用于止痛、肌肉松弛、食欲刺激及抗抽 搐。近来的研究也显示了它们于治疗癌症以及减轻慢性发炎症(例如风湿病与 多发性硬化症)症状的潜在的治疗效果。

大麻碱类的作用是通过至少两种大麻碱受体(CB1与CB2受体)所媒介, 该两种受体属于G-蛋白-偶合受体(GPCR)超级家族。CB1受体压倒性地表达于 脑中以媒介传达子(transmitter)释放的抑制,以及CB2受体主要地表达于免疫细 胞以媒介免疫响应。参照Matsuda等,Nature(1990)346:561以及Munro等, Nature(1993)365:61。

相较于其它GPCR,CB1受体典型地被较高程度地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 中,其高度表达于大脑皮质、海马回、基底神经节及小脑,但于下视丘及脊髓 则具有相对低的程度。参照Howlett等,Pharmacol Rev(2002)54:161。其功能影 响许多神经病学上与心理学上的现象,例如情绪、食欲、呕吐调控、记忆、肌 肉紧张性的空间协调与止痛。参照Goutopoulos等,Pharmacol Ther(2002) 95:103。除了中枢神经系统之外,CB1受体亦存在于数个周围器官,例如肠、 心、肺、子宫、卵巢、睪丸以及扁桃体。参照Galiègue等,Eur J Biochem(1995) 232:54。

CB2受体为44%相同于CB1受体且于穿膜区域有68%相同性。参照Munro 等,Nature(1993)365:61。相较于CB1受体,CB2受体具有更为受限的分布,于 肾及扁桃体具有高表达,且于肺、子宫、胰脏、骨髓及胸腺具有低表达。于免 疫细胞中,B细胞表现CB2受体为高程度,依序为天然杀手细胞、单核球、多 形性核中性球以及T淋巴球。参照Galiègue等,Eur J Biochem(1995)232:54。CB2 受体的活化已显示于相关于神经退化疾病(例如阿兹海默症)的发炎性模式中 具有止痛效果,且于骨密度的维持与动脉硬化损伤的进展起作用。参照Malan 等,Pain(2001)93:239;Benito等,J Neurosci(2003)23:11136;Ibrahim等,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3)100:10529;Idris等,Nat Med(2005)11:774;以及 Steffens等,Nature(2005)434:782。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意外的发现某些咪唑-4-酮或咪唑-4-硫酮化合物有效于治 疗大麻碱受体媒介的疾患。

于一方面中,本发明涉及式(I)化合物:

式(I)中,两个键之一者为单键且另一者双键;X为O或S;以及R1、R2、R3、 R4、R5及R6的每一个独立地为氢、卤基、烷基、烯基、炔基、芳基、杂芳基、 环烷基、环烯基、杂环烷基或杂环烯基,或R3及R4与其所键结的碳原子共同为 环烷基、环烯基、杂环烷基、杂环烯基、芳基或杂芳基。

上述化合物的一个亚组包括其中X为O的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R1可为芳基或杂芳基(例如苯基或噻吩基);R2、R3、R4及R5的每一个独立地为氢 或烷基;或R6可为芳基或杂芳基(例如卤基取代的苯基)。

该化合物的另一个亚组包括其中X为S的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R1可为芳基或杂芳基(例如苯基或噻吩基);R2、R3、R4及R5的每一个独立地为氢 或烷基;或R6可为芳基或杂芳基(例如卤基取代的苯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国家卫生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国家卫生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65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