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03891.5 | 申请日: | 2009-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3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 发明(设计)人: | 奥田守彦;团野浩之;奥谷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杰士电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H01M2/06;H01M2/04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壳内收纳电池要素、利用盖部盖住外壳开口而形成的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摄像机、车载电脑、移动电话等便携电子设备的小型轻量化及多样化,作为其电源,强烈要求开发出小型且轻量、具有高能量密度、贮藏稳定性等可靠性也高、能够长时间反复充放电的二次电池。
满足这些要求的二次电池,可举出含有非水电解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代表例,可举出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由能够吸留及放出锂离子的活性物质构成的负极,由迁移金属氧化物、氟化石墨及锂和迁移金属的复合氧化物等构成的正极,非水电解质。非水电解质是在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中混合LiBF4、LiPF6、LiClO4、LiAsF6、LiCF3SO3等锂盐而构成。
锂离子二次电池是通过将介由隔离板卷绕所述正极及负极而成的扁平卷状电极群收容在一面开口的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外壳中,利用铝或铝合金制的盖部盖住该外壳的开口从而构成。
图1是表示从里侧看现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盖部53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盖部53的中央部具有平板状的头部54a、及圆筒状的脚部54b(参照图2A和图2B),截面看呈T字状的负极端子54,除了该负极端子54表面以外被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垫片包围,以贯通盖部53的状态设置。
在盖部53的背面设置合成树脂制的绝缘体56。绝缘体56的盖部53的一端部侧的长度长于另一端部侧的长度。绝缘体56具有凹部56a,在该凹部56a中收容铜制、呈板状的集电体57。该集电体57的引板57b连接着与所述电极群的负极板连接的负极导线。
图2A和图2B是表示将负极端子54端部紧固与集电体57接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中,省略了盖部3、垫片55及绝缘体56。
将负极端子54的脚部54b插通插通孔57中(图2A),将脚部54b的端部紧固(卷边加压),从而,负极端子54与集电体57接合在一起,即利用形成的紧固部54c与集电体57电连接(图2B),负极端子54介由该集电体57及绝缘体56固定在盖53上。
如图2B所示,大致圆板状的紧固部54c和圆孔的插通孔57a的接触状态是相对于插通孔57a中心轴的旋转应力弱。从而,存在的问题是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坠落等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紧固部54c旋转,负极端子54和集电体57的接触状态往往恶化,连接电阻上升。
为了解决该问题,有时将图2A和图2B所示的X标记部分焊接。可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添加了焊接工序而使工序变得复杂,以及由于焊接的热能而使绝缘体56一部分熔化,由该绝缘体56形成的盖部53的密封性恶化,非水电解质有可能漏出。
实开平5—31108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电池的发明,其构成是夹着垫片的状态下,将铆钉贯通电池盖部,在盖部的内面侧隔着垫片及垫圈将铆钉紧固在盖部上,在垫圈外面的铆钉贯插通孔的周缘部或铆钉头部的内面设有突起部。根据该构成,可谋求防止电解液泄漏。
特开2003—45404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电池的发明,其构成是将电极引出板隔着绝缘体配置在盖部的外面,使电极导出引脚贯通盖部,将该电极导出引脚的外侧端部紧固在电极引出板上,在电极引出板的贯插通孔周缘部设有环状突起。根据该构成,可谋求改善电极导出引脚和电极引出板的导电接触。
实开平7—27051号公报揭示了一种电池的发明,其构成是将铆钉端子的头部及脚部形成平面看长圆状,从而缩短了从脚部和头部的边界部分到头部的纵向端部的距离。该电池中,隔着导线构件将脚部紧固在盖部内面上时,所述端部不会浮起,抑制了往头部焊接端子帽时发生焊接不良。
特开平6—231740号公报揭示了一种电池的发明,其构成是将由头部及脚部组成的铆钉端子贯通盖部,在盖部的外面侧隔着第1垫圈紧固所述脚部,在盖部的内面侧隔着第2垫圈固定所述头部,将头部和第2垫圈的接触部分焊接。根据该构成,可谋求抑制接触不良的发生。
上述实开平5—31108号公报的电池中,铆钉的旋转受到抑制,不过当电池坠落等受到冲击时,铆钉的紧固部分和垫圈的接触部分有可能发生变形,产生接触不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杰士电池有限公司,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杰士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38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