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空间分层编码视频图像的上采样方法及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3364.4 | 申请日: | 2005-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8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熊联欢;谭毅华;王樟;刘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32 | 分类号: | H04N7/32;H04N7/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间 分层 编码 视频 图像 采样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图像压缩技术,特别涉及空间分层编码视频图像的上采样技术。
背景技术
H.264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简称“ITU-T”)联合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简称“IEC”)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简称“MPEG”)制定。
目前,H.264已经逐渐成为多媒体通信中的主流标准,大量采用H.264标准的多媒体实时通信产品,比如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第三代(3rdGeneration,简称“3G”)移动通信终端,以及网络流媒体产品先后问世。可以说,是否支持H.264已经成为这个市场领域中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尤其是随着3G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和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网络的迅速发展,视频网络通信正逐步成为通信的主要业务之一。
从发展来看,ITU-T继制定了H.261、H.263、H.263+等视频压缩标准后,于2003年正式发布了H.264标准,它同时也是MPEG-4第10部分的主要内容。H.264标准的制定更加有效地提高了视频编码效率和网络适配性,随着H.264的推广和使用,IP网络和移动无线网络的多媒体通信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新阶段。
下面简单介绍H.264标准的消息构成及发送机制:H.264标准采用分层模式,定义了视频编码层(Video Coding Layer,简称“VCL”)和网络抽象层(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简称“NAL”),后者专为网络传输设计,能适应不同网络中的视频传输,进一步提高网络的“亲和性”。H.264引入了面向IP包的编码机制,有利于网络中的分组传输,支持网络中视频的流媒体传输;具有较强的抗误码特性,特别适应丢包率高、干扰严重的无线视频传输的要求。H.264的所有待传送数据,包括图像数据及其他消息均封装为统一格式的包传送,即网络抽象层单元(NAL Unit,简称“NALU”)。每个NALU是一个一定语法元素的可变长字节字符串,包括包含一个字节的头信息,可用来表示数据类型,以及若干整数字节的负荷数据。一个NAL单元可以携带一个编码片、各自类型数据分割或一个序列或图像参数集。为了加强数据可靠性,每帧图像都被分为若干个条带(Slice),每个Slice由一个NALU承载,Slice又是由若干个更小的宏块组成,即为最小的处理单元。一般的说,前后帧对应位置的Slice相互关联,不同位置的Slice相互独立,这样可以避免Slice之间发生误码相互扩散。
H.264数据包含非参考帧的纹理数据、序列参数、图像参数、补充增强消息(Supplemental Enhancement Information,简称“SEI”)、参考帧纹理数据等。其中,SEI消息是在H.264视频的解码、显示及其它方面起辅助作用的消息的统称。
图1示出H.264的压缩处理框架。H.264的基本处理单位为16×16宏块,采用了多帧参考、帧内预测、多宏块模式、4×4整数变换和量化、环滤波、1/4象素运动预测、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可变长编码(Context-based AdaptiveVariable Length Coding,简称“CAVLC”)和上下文自适应的二进制算术编码(Context-Adaptive Binary Arithmetic Coding,简称“CABAC”)熵编码等先进技术,因此H.264的压缩效率比MPEG-2、H.263、MPEG-4ASP提高一倍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33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线mesh网络中的信道分配方法
- 下一篇:液晶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