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护内含PEM的燃料电池部件的组分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02296.X | 申请日: | 2005-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6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 发明(设计)人: | B·A·梅佐圭;A·M·曼斯;谢涛;I·C·哈拉莱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8/00 | 分类号: | H01M8/00;H01M8/10;H01M4/86;H01M8/02;H01M8/0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韦欣华 |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 内含 pem 燃料电池 部件 组分 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CN200580029245.6母案的分案申请。该母案的 申请日为2005年8月2日;发明名称为“保护内含PEM的燃料电池 部件的组分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MEA)和质子交换膜,后 者也称为聚合物电解质膜(PEM)。
背景技术
电化学电池对许多应用特别在作为燃料电池操作时很理想。 对于许多应用,包括代替内燃机的电动车辆动力设备在内,已提出用 燃料电池。一种燃料电池设计利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膜或质子交 换膜(PEM)来提供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离子交换。在燃料电池内,气态和 液态燃料都可用。实例包括氢和甲醇,优选氢。氢供至燃料电池的阳 极。氧(如空气)是电池氧化剂并供至电池的阴极。电极由多孔导电材料, 如织造石墨、石墨化片材或碳纸形成,使燃料能分散在面朝燃料供应 电极的膜的表面上。典型的燃料电池已描述在U.S.专利No.5,272,017 和U.S.专利No.5,316,871(Swathirajan等)中。
燃料电池部件尤其MEA和PEM的劣化会降低输出功率和 缩短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在典型的PEM燃料电池内,聚合物电解质膜(PEM)是非常 重要的部件。目前,PEM燃料电池由全氟化离聚物如杜邦公司的 制成。已经证明,全氟化或烃离聚物在燃料电池操作条件下, 耐久性都不合格(寿命>5000h)。不愿受任何特定理论的限制,认为下 列内容是适用的。即使尚未完全弄清典型燃料电池内离聚物劣化的精 确机理,一般认为与燃料电池内腐蚀性很强的化学环境有关,尤其是 操作期间产生的自由基对离聚物的侵蚀。本发明提供缓解离聚物劣化 的方法,从而获得更长的燃料电池寿命。在一个发明点中,实现缓解 的方法是在燃料电池内包括如下组分:它通过清除或抵消、减少或对 消引起劣化最重要物质的作用而阻止、停止或防止这种劣化过程。缓 解的优选机理利用氢醌。本文给出用耐久烃离聚物防止劣化的优选方 法如下:在聚合物内引进结构部分(如氢醌)。
从下文提供的详述,本发明的其它应用领域将变得显而易 见。应该理解,详述和具体实施例虽然示意了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 但也仅旨在说明而无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从详述和附图,将能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按照本发明具有膜电极组件(MEA)的未装配电化学燃 料电池的示意图。
图2是按照本发明的MEA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MEA加上石墨片的示意图。
图4是示意图2中阴极侧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示意氧还原和形成污染物过氧化物的机理。
图6示意抵消过氧化物的氢醌醇(羟基)的氧化。也示意所得 醌(Q)羰基重新形成氢醌(HQ)的逆反应。
图7示意HQ作为羟基自由基捕获剂的试验结果。该试验在 下述条件下进行:在24℃下,在0.5M H2SO4水溶液(GFS Chemicals) 中,以10mV/s扫描速率,在氩气氛下,以玻璃炭为工作电极;试剂浓 度为0.5mM HQ;2mM FeSO4;10mM H2O2。
图8示意HQ作为羟基自由基捕获剂的试验结果。该试验在 下述条件下进行:在24℃下,在0.5M H2SO4水溶液(GFS Chemicals) 中,以50mV/s扫描速率,在氩气氛下,以玻璃炭为工作电极;试剂浓 度为0.5mM HQ;1mM FeSO4;10mM H2O2。在不同时间记录循环 伏安图。
图9示意含主链氢醌和醌的聚合物,X和Y是任意结构。
图10示意含侧链氢醌和醌的聚合物,主链和侧链之间的连 接基R是任意的。
图11示意加进类似于图9和10的聚合物主链或侧链的其它 自由基捕获剂。这类实例包括图11中所示的那些;即11A是1,4-蒽 二醇和11B是1,8-蒽二醇。它们相应的氧化对应物如图9的羟基和羰 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优选实施方案的描述仅是举例性的,决无意限制本发 明、其应用或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公司,未经通用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22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