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链路切换方法、家庭网关和链路切换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01160.7 | 申请日: | 2009-0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9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余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W24/04;H04W76/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51812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切换 方法 家庭 网关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家庭网关和链路切换 系统。
背景技术
家庭网关为多种语音链路提供接入,如基于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 的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网络电话)链路,基于传统窄带电 路交换的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交换电话网络)链 路,基于无线电路域交换(CS,Circuit Switched)的3G/2G语音。一般情况 下,家庭网关首选VOIP链路作为语音呼叫链路,以PSTN或无线电路域语音链 路为备份。当VOIP链路出现故障后,本次呼叫中断,用户进行下次呼叫时,家 庭网关切换到PSTN或无线电路域语音链路进行呼叫。实现了语音链路备份的应 用,从而使用户的语音业务有更可靠的保障。
在实现上述VOIP链路故障后切换到其他链路进行下次呼叫的过程中,发明 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当前呼叫过程中链路出现故障时,采用中断切换机制切换链路,即本次呼 叫会中断,用户需挂机后摘机,才能使用另一条备用链路再次呼叫,操作较麻 烦,对用户业务体验有一定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采用中断切换机制切换链路带来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本发明的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链路切换方法。
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包括:
监测当前通话链路的工作状态;
如果当前通话链路出现故障,自动将呼叫切换到备用链路,使用该备用链 路呼叫被叫号码。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家庭网关。
一种家庭网关,包括:
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当前通话链路的工作状态;
自动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当前通话链路故障时,自 动将呼叫切换到备用链路,使用该备用链路呼叫被叫号码。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链路切换系统。
一种链路切换系统,包括:家庭网关;所述家庭网关连接有至少两条通话 链路;所述家庭网关用于监测当前通话链路的工作状态;在所述当前通话链路 故障时,自动将呼叫切换到备用链路,使用该备用链路呼叫被叫号码。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链路切换方法、系统和家庭网关,在通话过程中链 路发生故障时,由主叫方的家庭网关自动使用另一条链路呼叫被叫方,建立连 接后,主叫方可以继续通话;当前通话过程中出现链路故障时,无需用户重新 做一次呼叫操作,增强了通话的简单、易用性,通过改进语音链路切换过程, 做到平滑切换,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链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链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监控链路工作状态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主叫方和被叫方之间建立信令连接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家庭网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家庭网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采用中断切换机制切换链路带来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本发明的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链路切换方法。
如图1所示,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101、监测当前通话链路的工作状态;
步骤102、如果当前通话链路出现故障,自动将呼叫切换到备用链路,使用 该备用链路呼叫被叫号码。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链路切换方法,在通话过程中链路发生故障时,由 主叫方的家庭网关自动使用另一条链路呼叫被叫号码,建立连接后,主叫方可 以继续通话;当前通话过程中出现链路故障时,无需用户重新做一次呼叫操作, 增强了业务的简单、易用性,改善语音链路切换过程,做到平滑切换,提升了 用户体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进行介绍。
家庭网关可以为多种语音链路提供接入,本发明实施例以VOIP链路切换到 CS链路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路切换方法进行介绍。
使用所述链路切换方法进行链路切换的过程如图2所示,步骤201、家庭网 关发起呼叫,并存储被叫号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11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