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门窗框料吸音消震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1103.9 | 申请日: | 200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恒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毅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20 | 分类号: | E06B5/20;E04B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八***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窗 吸音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窗框料吸音消震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配合门窗框料隔 音材组装与使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阻隔室外的噪音,往往必需针对建筑物上可能造成噪音穿透的孔隙,利 用各种隔音或阻隔材料加以封闭,以杜绝任何噪音源,例如在门窗与外框间的间隙 等等。传统上,或者现有大部分有关门窗噪音防堵的改良结构,大部份只针对门窗 与外框间,例如铝门窗与外框轨道间,或者门窗框料与玻璃间,如何利用各式防水 及隔音胶条、压条或者阻尼条等,并以橡胶、硅胶或者塑料泡棉等为材料所制成的 隔音材来防止室外噪音透过前述的间隙传导入室内,类似的结构例如中国台湾新型 专利公告第149208号「铝门窗框具有加强隔音之结构」、第568178号「铝窗外轨 框下横料结构之改良」及第459907号「气密窗之下框座改良结构」等专利前案, 均具有相关的隔音结构设计。
另外则由于一般铝制门窗均以铝材抽制而成,而形成挤型的结构,其中在其 四周边框通常都形成中空的挤型框格,然而该中空的挤型框格所形成的空间,透过 框体内空气以及框体本身的音波传导,容易形成风箱共鸣现象,从而使室外噪音除 了透过前述的门窗间隙传入室内外,更会透过该中空的框料传导入室内,形成噪音 防堵的死角。在以往已核准的专利前案中以及现存的技术手段,不乏有利用高压灌 注塑料发泡泡棉入该中空框格内,在其固化后于框格内部形成隔音材,或者有利用 定型化后的橡胶或者泡棉等材料,根据框格的形状裁制成条状型态,再以人工方式 组装入框格内部,相关的技术揭露于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456446号「门(窗) 之气密隔音结构改良」及第229687号「门、窗框之改良结构」等专利前案。
但是,前述若干的专利前案,尤其有关于为了防止框料的中空挤型框格所造 成的风箱共鸣噪音,所采取于中空框格内高压灌入塑胶泡棉,或者以人工方式组装 入定型的橡胶或泡棉隔音材,其至少存在了下列的缺点:
1、隔音效果不佳:公知技术无论是以高压灌注塑料泡棉固化成型,或者以 人工组装方式将定型的隔音材组装入门窗边框的中空框格内,往往在隔音材与边框 之间仍然会存在有部份的组装间隙,而该间隙的存在则仍会导致共鸣噪音的发生而 传导入室内,无法确实防堵室外噪音的产生,因此隔音效果不佳。
2、易发生震动噪音:如前所述,公知技术无论是以高压灌注塑料泡棉固化 成型,或者以人工组装方式将定型的隔音材组装入门窗边框的中空框格内,因组装 间隙仍然存在,因此使隔音材与框格之间容易产生晃动,进而使门窗在启闭使用时 容易产生震动噪音。
3、组装施工不便:因公知技术在实际操作上必需利用高压灌注器材或者以 人工方式将隔音材组装入门窗框料的中空框格内,因此除了在施工上难称经济、便 利外,同时当以人工方式组装隔音材时,亦因隔音材弹性变形的特性,使组装入抽 制成型的长孔形框格内时较为不易,因此易造成组装成本与工时的浪费,而且亦缺 乏组装效率。
因之,需要一种方式可以使隔音材之组装于门窗框料时更为便利的设计,同 时亦提高组装的品质,并期望能获得较佳的隔音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发明背景中的问题,为了符合产业利益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 方便组装的门窗框料吸音消震结构,包含在门窗框料的挤型框格内,根据框格的形 状设有一对金属框夹,且在框夹之间设有符合该框格形状的隔音材,该隔音材具有 弹性回复力,因而在组装该隔音材时,使用者仅需通过施力于金属框夹之两侧,使 隔音材体积产生压缩,即可轻易的将隔音材组装入面积较大的门窗的框格内,再通 过隔音材的弹性回复力使该组合体完全定型于框格内。具体地,
一种门窗框料吸音消震结构,包含:
一门窗框料,其中形成有中空框格;
一对金属框夹,其依据门窗框格的中空断面轮廓而设以相同的断面形状并使两 对应的框夹可产生相对地位移;以及
一隔音材,为一种具有弹性回复力的材质所制成,设于两侧金属框夹之间;
通过两侧金属框夹施力压缩后,可缩减隔音材的体积而供快速组装于中空的 门窗框格内。
通过上述结构方式,可达到下列所预期的目的与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毅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毅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11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