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生物包修复水环境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00739.1 | 申请日: | 2009-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6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 发明(设计)人: | 沈竑;沈斌;许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大自然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连 围 |
| 地址: | 313000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生物 修复 水环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水体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是涉及一种利用生物包来对富营养化引起的水污染的生态修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物理方法:包括引水、换水、循环过滤;
2.化学方法:即投加杀菌灭藻剂;
3.单纯投加微生物加速水污染分解;
4.净化水质。
上述的常见的处理方法都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不能完全修复水体,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利用生物包修复水环境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生物包修复水环境的方法,主要是将生物包加入到水体内,利用生物包中所含的特定微生物制剂、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水体环境的生态修复。
所述的生物包包括水上生物包及水下生物包;水上生物包放置在水体表面,水下生物则设置在水体下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水上生物包为用半浮性材料吸附微生物制剂形成微生物载体并结合挺水植物形成。
所述的半浮性材料放置在水面上,浮水、挺水植物设在半浮性材料的上面,露出在水面上;微生物载体则吸附在半浮性材料的下面,浸入水中。
水下生物包包括底泥,沉水植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及多孔材料包裹微生物制剂;底泥铺在水体的底部,沉水植物种植在底泥上;底栖生物及多孔材料包裹微生物制剂设在底泥的上部;游泳动物饲养在水体内,位于底泥上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微生物制剂由纳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固着在一定载体上形成。
水生植物分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包括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
水生动物包括腹足类、瓣鳃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和滤食性鱼类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生物包技术建立了一个完整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可使整个水体系统稳定。本发明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鱼类、甲壳类、贝类等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形成稳定的食物链。
生物包中的水生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可供动物利用的营养成分,并且利用水体中的氮、磷等有机质。水生动物可滤食水中的植物和藻类,降低富营养化水平。微生物消化分解动植物的排泄物及尸体。三者结合,形成一条可优化水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水上生物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水下生物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所描述之范围。
图1为本发明的水上生物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水下生物包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利用生物包修复水环境的方法,主要是将生物包加入到水体内,利用生物包中所含的特定微生物制剂、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水体环境的生态修复。
所述的生物包包括水上生物包及水下生物包;水上生物包放置在水体表面,水下生物则设置在水体下部。
水上生物包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水上生物包为用半浮性材料2吸附微生物制剂3形成微生物载体并结合挺水植物1形成。
所述的半浮性材料放置在水面上,浮水、挺水植物设在半浮性材料的上面,露出在水面上;微生物载体则吸附在半浮性材料的下面,浸入水中。
水下生物包包括底泥8,沉水植物7,底栖生物6,游泳动物4及多孔材料包裹微生物制剂5;底泥铺在水体的底部,沉水植物种植在底泥上;底栖生物及多孔材料包裹微生物制剂设在底泥的上部;游泳动物饲养在水体内,位于底泥上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微生物制剂由纳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固着在一定载体上形成。
水生植物分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包括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
水生动物包括腹足类、瓣鳃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和滤食性鱼类等。
本实施方式中,把纳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固着在多孔介质中分别制成微生物制剂。
利用大团粒结构的“污泥底质微生态强化剂”,定期投入水底,用以修复和强化池溏底质的微生态环境。定期检查并用活性“污泥底质微生态强化剂”强化养殖池的污泥,使其“活性常在”,以此构建起一个稳固的活性污泥底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大自然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湖州大自然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07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