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装载码头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32141.1 | 申请日: | 200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7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M·A·伊格莱斯亚斯巴列斯特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米塞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9/00 | 分类号: | B65G69/00;E06B1/5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林振波 |
地址: | 西班牙*** | 国省代码: | 西班牙;E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载 码头 | ||
1.一种装载码头,其包括:可折叠的、调平的坡道(7),其用于在仓库和车辆的货车主体之间形成通道;以及多个保护装置,其用于在装载操作和卸载操作时保护仓库和货车的主体或拖车之间的侧部空间和上部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码头包括密实结构(1),其固定至仓库的通道开口的外部轮廓并且处于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从而形成中部空间(2),所述中部空间用于放置保护装置(4,5)和可折叠的坡道(7),保护装置和可折叠的坡道能在操作位置和非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在操作位置中,保护装置和坡道从所述中部空间(2)向外侧伸出,以便与待装载或待卸载的车辆的拖车或主体互相作用,在非操作位置中,保护装置和坡道被放置在所述中部空间(2)的内侧,并且,由于所述密实结构具有用于与壁的外表面和内表面连接的多个框架(1a,1b),所述多个框架用于安装外部封闭门(3a)和内部门(3b),外部封闭门在仓库的外层之上,内部门优选是快速打开型的,并在仓库的地层和内层上形成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中部空间(2)具有:下部区域(21),其设置在仓库的外层处,用于容纳货车(6)的后部平台(61)或容纳用来防止在装载操作和卸载操作时货车(6)移动的安全机构;下中部区域(22),其设置仓库的内层之下,用于操作和移动调平的坡道、电控机构和可能存在的一组电池之间的互连设备(电气装置、气动装置、数据设备);上中部区域(23),其与仓库的地层平齐,用于容纳保护装置和调平的平台;以及上部区域(24),其形成壳体,该壳体用于容纳处于打开位置的外部门和内部门或放置互连元件以及用于互连元件的控制件和操作件。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密实结构(1)由单独的预安装的模块构成,如果在不存在所述壳体(9)的情况下存在一个门梁,那么该模块占据从仓库的外部下层(货车的运动表面)到上部区域的主体的端部(在门梁之上)。
4.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密实结构由两个分开的模块构成,即,占据下部区域(21)和下中部区域(22)的下模块(M1);和占据上中部区域(23)和上部区域(24)的上模块(M2)。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内部框架和外部框架(1a,1b)具有多个串槽,用于设置门(3a,3b)自身的控制件和使不同的元件的电源线缆通过,不同的元件是例如用于码垛车的电池充电器、信号元件、照明开关和其他通信设备。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保护装置由两个侧部(4)和上部可折叠的顶部(5)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侧部(4)安装在两个竖直的转动轴(41)上,与内部的密实结构(1)相邻。
8.根据权利要求6和7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保护装置的上部的顶部(5)安装在水平的转动轴(51)上。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坡道(7)连接在转动轴(71)上。
10.根据权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在非操作位置中,保护装置的侧部(4)、上部的顶部(5)和坡道(7)以基本竖直的方式安装在开口(2)的内侧上,开口由外部门和内部门(3a,3b)和密实结构(1)限定轮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外部框架(1a)具有在相对的侧部上的多个信号装置,以使车辆(6)容易地对中并接近装载码头,并且在装载码头的每一侧上具有两组信号元件(81,82),以便进行水平对齐和竖直对齐。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码头,其特征在于,在操作位置中,坡道(7)和保护装置形成一单元,该单元适应由于负载的重量变化而在装载操作和卸载操作时引起的货车内侧上坡道的支撑表面的高度变化,从而防止在保护装置和货车(6)之间的摩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米塞鲁有限公司,未经阿米塞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3214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