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距离无线设备中的嵌入式RFID记录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31673.3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7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P·波波夫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14 | 分类号: | H04W16/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 |
地址: | 丹麦斯*** | 国省代码: | 丹麦;DK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近距离 无线 设备 中的 嵌入式 rfid 记录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近距离无线设备中针对RFID标签的信息使用,例如便携通信设备、如助听器的听音设备。本发明更具体地涉及便携式通信设备。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便携式通信设备和系统的使用。本发明更进一步涉及操作便携式通信设备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数据处理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听音设备,例如听力仪器、听筒或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运行在例如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组定义的未注册ISM(工业、科学和医疗)频谱中的无线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已经有了巨大的增长,例如WiFi、蓝牙、家用自动化设备等。未注册无线设备的数量及其应用的种类有期望在未来数年中进一步增长,其中包括医疗设备领域,例如助听器等。但是,未来最大部分的未注册设备有可能属于射频识别(RFID)系统。预期RFID读卡器和网络将会在各处采用以与附着到人、物品和动物的数十亿个RFID标签通信。
用于未注册频带运行的基本范例是设备应当应用多种技术以避免信号的无线电干扰,信号包括:(a)从其他设备接收的信号和(b)向其他设备发送的信号。例如,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机制是遵循:如果想要发送信号的设备检测到正在进行中的传送,其撤回并在某一(随即)时间内不发起传送。这就是“对话前监听”原则。在另一示例中,检测到在信道M上有正在进行的传送的设备将转换到信道N,并尝试在该信道上进行通信。通常,设备尽量高效率地使用频谱,这意味着我们想要达到尽可能多的设备成功地向预期的接收器同时发送信息的状态。
以下概述高效使用频谱的示例。有两人A和B,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想让各自的头戴式听筒与各自的移动设备通信。通信通过从头戴式听筒向移动设备发送数据包完成,反之亦然。如果这两人彼此相邻站立,则不可能同时(在同一信道)发送用于A和B的数据包,因为数据包在相互干扰中被破坏。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是A的移动设备同意通过分时与B的移动设备共用信道,同意在A的时间段内由A的移动设备使用信道,在B的时间段内由B的移动设备使用信道。另一种方法A和B同意使用不同的信道,因此避免相互干扰。
但是,实现这样的高效率频谱操作是一个难题。在之前的示例中,有可能A和B的移动设备不能或不愿意相互通信,从而他们不能在如何分时使用或转换信道上达成一致。因此,目前大量的研究致力于便于高效频谱共享和利用的技术。由于在863-870MHz的频带的近距离设备(SRD)的数量在未来几年中将会激增,这样的要求对于该区域特别重要。其中包括医疗设备,如听力仪器。
在863-870MHz频带的特殊问题是近距离设备将不得不与RFID读写器(询问器)设备共享无线介质。这是因为RFID询问器使用的功率比近距离设备大得多。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希望非对称状况:多个SRD在检测到RFID读写器导致的干扰后,将抑制其传输或被迫改变通信信道,同时另一方面其传输有可能不干扰RFID系统中的通信。
US 2007/0063818涉及包括射频识别标签和询问器的射频识别系统。在一实施例中,询问器配置为确定频率信道中接受到的信号的性质,并根据所确定的接受到的信号的性质有选择地允许该频率信道中的询问器的传输。在另一实施例中,询问器配置为根据是否有可能由于所选信道中的信号或相邻频率信道中的信号引起干扰选择询问器频率信道。
发明内容
但是,有一种途径解决该问题,本专利申请提出用于将RFID系统从干扰威胁转变为避免干扰的资源的方法。一个RFID系统必须观察RFID读写器与便宜的RFID标签(或读写器)的通信,RFID标签大量地嵌入多种设备中。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便于使通信设备适应其当前环境,例如便于近距离通信设备中的频谱共享。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利用从RFID读写器记录的信息以便于做出与背景有关的决定。
在本申请中,术语“RFID读写器”和“RFID询问器”针对RFID系统的部件可互换使用,RFID系统用于远程获取来自主动或被动RFID应答器或标签的数据。RFID读写器/询问器向标签发送询问信号并接收包含存储在各个标签中的信息的应答,例如标签的识别信息或任何其他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康有限公司,未经奥迪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316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