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受电装置及具有该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31453.0 | 申请日: | 200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7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真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B60K6/445;B60L5/00;B60M7/00;B60R16/02;B60W10/26;B60W20/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装置 具有 车辆 | ||
1.一种非接触受电装置,具备:
成为供电对象的负载(150);和
二次自谐振线圈(110、110A~110C),其从外部的一次自谐振线圈(240)接受用于向所述负载供给的电力;
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被构成为能够在受电时选择的第一状态和非受电时选择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通过磁场的共振与所述一次自谐振线圈磁耦合,在所述第二状态中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与所述一次自谐振线圈通过共振而产生的磁耦合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110、110A~110C)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具有不同的阻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110)包括:线圈主体部(111)、和改变所述线圈主体部的电感的电感改变部(1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所述线圈主体部(111)在中央部被分割为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
所述电感改变部(115)包括继电器(112),该继电器(112)设置在所述线圈主体部的中央部,在受电时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在非受电时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110A~110C)包括线圈主体部(311)、和改变所述线圈主体部的电容的电容改变部(312A~312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所述电容改变部包括:
与所述线圈主体部的端部连接的引出线(321);
与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继电器(315、317);和
电容器(313),该电容器(313)在受电时通过所述继电器(315、317)经由所述引出线(321)与所述线圈主体部(311)连接,在非受电时通过所述继电器与所述线圈主体部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还包括放电电阻(314),该放电电阻(314)用于在非受电时使所述电容器(313)成为放出了电荷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还包括其他继电器(316),该其他继电器(316)在受电时将所述放电电阻(314)从所述电容器(313)断开,在非受电时将所述放电电阻连接于所述电容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所述继电器(317)在受电时将所述放电电阻(314)从所述电容器(313)断开,在非受电时将所述放电电阻与所述电容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还包括:
将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换、向所述负载供给的电压变换部(140),和
将交流电压进行整流、作为所述输入电压给予所述电压变换部的整流器(130),
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110、110A~110C)从所述一次自谐振线圈(240)接受电力,产生向所述整流器供给的所述交流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搭载于车辆(100),从所述车辆外部的包括所述一次自谐振线圈的供电装置(200)接受电力,
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还包括进行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的控制的控制部(180),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车辆满足受电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设定为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车辆不满足受电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二次自谐振线圈设定为所述第二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所述车辆,包括从所述非接触受电装置接受充电电力的蓄电装置(150)作为所述负载,
所述受电条件包括下述条件:所述蓄电装置的充电状态小于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所述受电条件包括下述条件:在所述车辆中没有发生预定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3145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植入前因子的新型检测方法以及植入前因子肽
- 下一篇:活性氧生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