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烯烃系弹性树脂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21354.4 | 申请日: | 2008-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3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横田明子;福岛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ADEKA |
主分类号: | C08L23/00 | 分类号: | C08L23/00;C08K5/134;C08K5/3435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弹性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烯烃系弹性树脂组合物,详细而言,涉及一种不会渗出或起霜而具有优异的耐候性的、配合有较多橡胶成分的烯烃系弹性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聚丙烯、聚乙烯等烯烃系树脂由于其优异的化学、物理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部件、包装材料、农业材料、杂货、医疗器械等。
另外,为了扩大这些聚烯烃系树脂的使用范围,已知的是通过混合各种橡胶成分来赋予弹性、改善耐冲击性的方法,被用于汽车内外装饰材料等。
另一方面,汽车的外部装饰等中使用的树脂组合物由于在屋外暴露于很强的紫外线、夏季暴露于高温下会导致劣化着色、或丧失强度、透明性而不耐使用,因此,通常需要以受阻胺化合物、紫外线吸收剂等进行稳定化。
作为所述受阻胺化合物,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双2,2,6,6-四甲基哌啶基)癸二酸酯等,另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双(1-辛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基)癸二酸酯等,进而,作为需要高度稳定化的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3~6中提出了并用受阻胺化合物和苯甲酸酯系化合物的树脂组合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46-42618号公报(权利要求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3368号公报(权利要求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4-80244号公报(权利要求、实施例1及实施例2等)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48077号公报(权利要求等)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54105号公报(权利要求等)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6-342257号公报(权利要求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含有较多橡胶成分的聚烯烃缺乏与受阻胺化合物的相容性,因此,配合专利文献1~6中记载的受阻胺时,也会存在若配合大量的受阻胺化合物则渗出而有损外观、且得不到充分的稳定化效果的问题,期望耐候性优异的、含有橡胶成分的聚烯烃树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渗出或起霜而具有优异的耐候性的、配合有较多橡胶成分的烯烃系弹性树脂组合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添加具有特定结构的受阻胺化合物及具有特定结构的苯甲酸酯化合物,能够提高配合有较多橡胶成分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的耐候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烯烃系弹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质量份聚烯烃系树脂,配合有如下物质而成:10~30质量份烯烃系橡胶成分、0.001~10质量份下述通式(1)所示的受阻胺化合物和0.001~10质量份下述通式(2)所示的苯甲酸酯化合物,
(式中,R1表示氢原子、羟基、碳原子数1~30的烷基、碳原子数1~30的羟基烷基、碳原子数1~3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30的羟基烷氧基或氧自由基,R2表示碳原子数1~3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2~30的链烯基)
(式中,R3及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30的芳基烷基,R5表示碳原子数1~30的烷基)。
本发明的烯烃系弹性树脂组合物中,上述通式(1)中的R2优选为碳原子数8~26的烷基,另外,优选含有2种以上下述受阻胺化合物:上述通式(1)中的R1为甲基、且上述通式(1)中的R2为碳原子数8~26的烷基。
进而,本发明的烯烃系弹性树脂组合物中,上述通式(2)中的R5优选为碳原子数6~24的烷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不会渗出或起霜而具有优异的耐候性的、配合有较多橡胶成分的烯烃系弹性树脂组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聚烯烃系树脂,可列举出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丁烯-1、聚-3-甲基戊烯、聚-4-甲基戊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α-烯烃的均聚物或共聚物、这些α-烯烃与共轭二烯或非共轭二烯等多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ADEKA,未经株式会社ADEKA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213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