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源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116525.4 | 申请日: | 2008-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1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 发明(设计)人: | 高瀬贤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G02F1/13357;F21Y10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光源使用的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光源使用的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为将荧光灯101配置在扩散板103的下侧的装置。一般而言,在管状的荧光灯101的整个内表面上形成有厚度大致相同的荧光体膜102,使来自荧光灯101的放射光直接或者通过反射板104使放射到与扩散板103相反一侧的光反射,射向扩散板103。
但是,在这样的一般的背光源装置中,从荧光灯101直接射入到扩散板103的光强度,与荧光灯101的距离最近的正上方的部分最高,并随着远离该正上方的部分,即与荧光灯101的距离越远,其光强度越低,来自反射板104的反射光虽然到达较远的部位,但是在上述扩散板103的光入射侧,光强度具有偏差。因此,如图13所示,因该偏差会产生照射光亮度的不均匀。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如图14所示,在荧光灯101的内表面的下表面侧,在大致200°的范围内,以规定的膜厚形成带状的荧光体膜106,并且,在上表面侧的中央部的大致50°的范围内形成与上述材料和厚度相同的带状的荧光体膜107,由此,在该中央部的荧光体膜107的左右大致55°的范围内,形成没有荧光体膜的透明的光透过用的一对带状的窗部108、108。
根据专利文献1,关于来自荧光灯101的放射光强度,在窗部108、108一方比在形成有荧光体膜107的上表面侧中央部高,但是,关于来自荧光灯101的放射光至到达扩散板103的距离,在窗口108、108一方比在形成有荧光体膜107的上表面侧中央部长,因此,能够抑制入射到扩散板103的光强度的偏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8-298100号公报(段落[0023]、图3)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中,如图15所示,来自窗部108、108的放射光直接照射向扩散板103,因此如图16中表示的照射光的亮度分布那样,存在如下问题,能看到该部分表现为带状亮线,像是具有斑纹。该现象随着荧光灯101与扩散板103的距离变短而越发显著,所述斑纹明显。进一步地,如果平行并列的荧光灯101的数量为多个,则在荧光灯之间放射光重合,亮度增加,所述斑纹现象更加严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在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中,以简单的灯结构使照射光的亮度分布达到均匀。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包括:被支承在反射板上,以规定膜厚在内周形成有荧光体膜的管状的荧光灯;配设在上述荧光灯的上方的扩散板;和在上述反射板上以相对于上述荧光灯的管轴呈线对称的配置方式平行敷设的一对带状的反射部件,该背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荧光灯的内周形成有一对带状的没有上述荧光体膜的窗部,上述荧光灯以下述方式设置,即,其配置方向为,连接上述荧光灯的中心和该荧光灯的圆周上的一对上述窗部之间的中点的直线通过上述反射板上的一对上述反射部件之间的中点,并且,其配置成使得,从一对上述窗部分别射出的放射光被一对上述反射部件分别反射或者被上述反射板反射而照射到上述扩散板上。
根据该结构,来自没有荧光体膜的窗部的光不直接照射到扩散板上,而通过反射部件或者反射板进行扩散反射再照射,图中照射光的亮度分布的斑纹较少,能够得到均匀性更高的分布。因此,能够提供能对液晶显示器的整体进行均匀照明的背光源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设有多对上述窗部,并且越接近荧光灯的底部,上述窗部的沿着上述荧光灯的圆周的长度(开口宽度)越短。
根据该结构,从开口宽度较大的窗部放射的放射光强度越高的光,通过反射部件扩散反射的比例比通过反射板扩散反射的比例大,并且照射扩散板的亮度通常很低的相邻的荧光灯之间的中央附近,因此通过放射光强度较高的光能够大幅度增强该区域的亮度。相对于此,从灯的下侧的窗部放射的放射光强度越低的光,通过反射板扩散反射的比例比通过反射部件扩散反射的比例大,并且照射扩散板4的亮度通常稍低的相邻的荧光灯1的正上方附近,因此通过放射光强度较低的光能够小幅度增强该区域的亮度。因此,能够微调整照射至扩散板4的照射光的亮度分布,能够进一步实现均匀化。
另外,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基板和上述反射部件通过反射率高的树脂一体成形。
根据该结构,照射至扩散板的照射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化,并且材料费减少,组装时间缩短,因此成本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基板和上述反射部件的整个表面被实施过镀铬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65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