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树脂制瓶的针孔检查方法以及针孔检查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880113734.3 | 申请日: | 2008-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2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 发明(设计)人: | 松下洋祐;泽根登;大渊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G01M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舒艳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树脂 针孔 检查 方法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成树脂制瓶的针孔检查方法以及针孔检查机,在合成树脂制瓶的针孔检查方法以及针孔检查机,特别是在吹塑成型的合成树脂制瓶的针孔检查中,与以往的针孔检查相比能够适宜地检测出瓶的针孔,能够提高合成树脂制瓶的针孔检查精度。
背景技术
合成树脂制瓶特别是PET瓶,因质轻且操作简便等理由,作为饮料、食品等的容器近年被大量生产。
该PET瓶首先将被称为预塑型坯的一次成型品进行注塑成型等进行制造,接着将该预塑成型坯放置到规定的模具中,然后利用加热器等加热单元加热到能够定向延伸的温度,接下来将喷射高压空气的延伸杆插入到预塑成型坯的内部,通过双轴延伸吹塑成型法而获得,其中所谓的双轴延伸吹塑成型法是利用延伸杆和高压空气沿双轴延伸的方法。这样,由于双轴延伸吹塑成型法是利用延伸杆使加热后的预塑型坯沿轴向和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个轴延伸,因此有时因微妙的加工力(延伸力)的不同或树脂材料中混入了极小的异物等,这样就使PET瓶被制造成带有针孔和龟裂等缺陷。因此,需要对吹塑成型后的PET实施是否产生了针孔等缺陷的检查。作为这种检查方法已知有一种如下所述的针孔检查方法,即、对着沿主转子的外周所把持的PET瓶,使加压头与瓶口部抵接并向瓶内部填充/密封空气,并将该空气密封状态保持一定时间,根据经过该一定时间后瓶内压的压力降低量来判定是否产生了针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图13是表示根据以往的压力降低量判定有无针孔的针孔检查方法的曲线图。纵轴表示瓶内压(kPa),横轴表示阀的时序/时间(sec)。
该针孔检查方法例如在时刻T=t0时开启供应阀,向瓶内部供应空气。然后在时刻T=t1时关闭供应阀,停止空气供应并将规定量的空气密封到瓶中。然而,在到达时刻T=t2为止的期间保持(hold)该空气密封状态。如果瓶上存在针孔等阻碍瓶的密封性的缺陷时,瓶内部的空气会通过该权限向外部流出,与此相应瓶内压就降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内部的温度慢慢降低,与此成正比瓶内压也降低。此外,因为内压上升则瓶体部会多少向外侧鼓起,使得瓶内压降低。也就是说,即使是不存在针孔等的瓶,瓶内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某种程度的降低。因此,预先将由温度降低等非针孔引起的压力降低量规定为阈值ΔP0,并利用该阈值ΔP0检查从时刻T=t1到t2为止的压力降低量。而且,如果压力降低量未超过该阈值ΔP0,则判定该瓶为合格品。另一方面,在压力降低量超过阈值ΔP0时则判定该瓶为次品。例如,在瓶1中由于压力降低量ΔP1未超过阈值ΔP0因此瓶1被判定为不存在针孔等缺陷的合格品。另一方面,瓶2中由于压力降低量ΔP2超过阈值ΔP0因此瓶2被判定为存在针孔等缺陷的次品。而且在时刻T=t2排出瓶内部的空气,并在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T=t3结束针孔检查。被判定为合格品的瓶的瓶体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并通过输送装置向作为下一工序的杀菌填充工序输送。另一方面,被判定为次品的PET瓶被摘除而不向下一工序输送。
当然,存在针孔的瓶3在时刻T=t1时空气密封后的瓶内压比其他不存在针孔的合格品瓶(瓶1)的内压低。该倾向在瓶体部的壁厚度比以往的瓶更薄的薄壁测量瓶上更为显著。
然而,当观察到瓶3的压力降低量ΔP3时,由于空气密封后的瓶内压较小,因此从针孔等漏出的空气的流出量也较少。其结果是,有可能发生从T=t1到t2为止的压力降低量ΔP3未超过ΔP0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该瓶3有针孔,但在以往的检查方法中有可能被判定为合格品。
另外,在以往的针孔检查机中,检查机自身没有检查检查精度(针孔检测精度)的功能(自诊断功能)。因此,检查机自身的检查精度的检查就依赖于使用者的任意的判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制罐株式会社,未经东洋制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37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