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环类酰胺化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200880111357.X | 申请日: | 2008-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5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 发明(设计)人: | 天野阳平;野口真行;首藤纮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乙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7C233/65 | 分类号: | C07C233/65;A61K31/381;A61K31/44;A61K31/455;A61P35/00;A61P43/00;C07C233/81;C07C311/21;C07D213/79;C07D213/81;C07D213/82;C07D333/38;C07D33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吴娟;李炳爱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三环类酰胺 化合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类视黄醇作用的三环类酰胺化合物。
背景技术
视黄酸(维生素A酸)是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其具有使处于发生过程中的未成熟细胞向具有特异功能的成熟细胞分化的作用、以及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和生命维持作用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将视黄酸和具有视黄酸样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统称为“类视黄醇”。
已经明确机体内被视为类视黄醇的全反式视黄酸抑制动物细胞的增殖、分化或细胞死亡等。已知迄今为止合成的各种维生素A衍生物、例如日本特开昭61-2204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昭61-76440号公报记载的苯甲酸衍生物、以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31(11),2182,1988中记载的化合物等也具有同样的生理作用。并且,Adv.DrugRes.,24,81,1993和J.Med.Chem.,48,5875,2005中例示了各种的合成类视黄醇。例如,研究表明4-[(5,6,7,8-四氢-5,5,8,8-四甲基-2-萘基)氨基甲酰基]苯甲酸(Am80)也发挥与视黄酸类似(但不同)的生理活性(Cell Structure Funct.,16,113,1991;Biochem.Biophys.Res.Com.,166,1300,1990)。此外,研究显示:含杂环的羧酸衍生物(日本特开平9-71566号公报)等各种的化合物具有视黄酸样活性。
关于类视黄醇,有人将其作为用于治疗或预防皮肤病、自身免疫疾病、脂质或糖质的代谢性疾病、脑神经疾病、恶性肿瘤的药物进行了多方面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例如,发现类视黄醇对治疗或预防上皮组织角化症、风湿病、延迟型过敏反应、多发性硬化症、自身免疫疾病、骨病、白血病或某种癌症或脑神经疾病、脊髓损伤、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或再狭窄、血管新生的调控等循环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脂质代谢异常有用。如上所述,类视黄醇的特征在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药理活性和治疗对象疾病。但由于该多样性,从作用和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吸收排泄等体内动态、副作用的观点考虑,还未必能说类视黄醇作为令人满意的药物已实际应用。
因此,人们在寻求具有局部作用的类视黄醇或具有适合于治疗对象的代谢、吸收、排泄和分布的类视黄醇。例如,对于内脏疾病,优选对皮肤作用少的类视黄醇;而对于皮肤,人们寻求具有适合作为外用剂的性质的类视黄醇。此外,对于慢性疾病,优选作用持续性的类视黄醇化合物;对于各种癌症,优选对癌细胞等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以不同的最佳浓度发挥作用的类视黄醇;对脑神经疾病,优选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在脑神经中的分布优异的类视黄醇。因此,人们希望开发副作用更少的类视黄醇作为药物。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具有类视黄醇作用、可作为药物有效成分的新型化合物。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下述通式所示的化合物具有期望的类视黄醇作用。本发明基于上述发现而完成。
即,通过本发明,提供下述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盐或其酯。
[化学式1]
[式中,R1表示氢原子或C1-6烷基;A和B分别独立表示-(CH2)2-、-(CH2)3-或-(CH2)4-;X表示-N(R2)-CO-(R2表示氢原子或C1-6烷基)、-CO-N(R3)-(R3表示氢原子或C1-6烷基)、-C(R4)=C(R5)-(R4和R5分别独立表示氢原子或C1-6烷基)或-N(R6)-SO2-(R6表示氢原子或C1-6烷基);Ar表示芳基二基或杂芳基二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乙卯研究所,未经财团法人乙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13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