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定水蒸气透过度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108998.X | 申请日: | 2008-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9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大森大辅;村上裕彦;山川洋幸;池内贤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爱发科 |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25/6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测定 水蒸气 透过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测定测定对象物的水蒸气透过度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已往,在以有机发光设备、有机半导体、有机太阳能电池、薄膜 电池等领域为首的各种领域中,为了防止预定区域内被含有氧、水蒸 气等的气体劣化,使用具有气体阻隔性的材料。
为了测定该材料的水蒸气透过度,采用JIS K-7129型的感湿传感 器法、红外传感器法、或者专利文献1和2公开的钙腐蚀法。
近年来,在有机发光设备的领域中,要求使用气体阻隔性非常高 的材料,为了对其进行评价,要求能测定到10-5g/m2/天程度的水蒸气 透过度。
但是,上述感湿传感器法、红外传感器法和钙腐蚀法只能测定到 10-3g/m2/天左右程度的水蒸气透过度,不能测定到10-5g/m2/天程度的 水蒸气透过度。另外,即使是能测定到10-3g/m2/天左右程度的水蒸气 透过度,也需要数日的时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3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508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用高灵敏度且短期间测定透过测 定对象物的水蒸气量的测定装置和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者等经过锐意研究,提出了下述解决 方案。
即,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水蒸气透过度的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由测定对象物分隔的第1和第2空间中,将第1空间保持在大气压 下并保持预定的温度和湿度,将第2空间保持在大气压下并成为露点 温度为-70℃以下的干燥状态,将水蒸气导入了第1空间内后,测定 第2空间内的露点温度,根据上述测定的露点温度,测定上述测定对 象物的水蒸气透过度。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本发明是在第1实施方式记载的测定方法 中,其特征在于,在不排出第2空间内的水蒸气、使水蒸气滞留在第 2空间内的状态下,依时间顺序测定第2空间内的露点温度,从各测 定时的露点温度算出各测定时的第2空间内的水蒸气量累计值,根据 上述累计值,测定上述测定对象物的水蒸气透过度。
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本发明是在第1实施方式记载的测定方法 中,其特征在于,为了使第2空间成为干燥状态,导入露点温度为- 70℃以下的氮或空气。
另外,第4实施方式的本发明是在第1实施方式记载的测定方法 中,其特征在于,把第1空间保持在温度20~70℃、相对湿度30%~ 95%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水蒸气透过度测定装置的特征在于, 备有第1室、第2室、测定对象物保持机构、温度保持机构、湿度保 持机构和露点计;上述第1室能从外部导入气体;上述第2室能从外 部导入气体;上述测定对象物保持机构位于使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 部位,用于保持测定对象物;上述温度保持机构用于将第1室和第2 室的温度保持为预定的温度;上述湿度保持机构用于将第1室的湿度 保持为预定的湿度;上述露点计用于测定上述第2室的气体的露点温 度。
另外,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水蒸气透过度测定装置是在第5实 施方式记载的水蒸气透过度测定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备有把导入到 第2室内的上述气体排出到外部的排出机构。
另外,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水蒸气透过度测定装置是在第6实 施方式记载的水蒸气透过度测定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备有使上述排 出的气体环流到第2室内的环流机构。
另外,第8实施方式的本发明是在第5实施方式的水蒸气透过度 测定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把金属制的凸缘相向配置,构成将第1室 和第2室连接的部位,在上述各凸缘上设置了环状的密封部件。
根据本发明,可以用1.0×10-3g/m2/天~1.0×10-6g/m2/天范围的灵敏 度、短期间内测定透过测定对象物的水蒸气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装置构造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爱发科,未经株式会社爱发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89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