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油口盖部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200880105496.1 | 申请日: | 2008-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5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雄;外园正一;村林真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K15/05 | 分类号: | B60K15/05;B60R16/06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油 口盖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等车辆的加油口盖(fuel lid)部构造。
本申请以日本特愿2007-232944号作为基础申请,并将其内容在此引 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加油口盖部构造中,已知有如下所述的技术:由导电性材料 形成安装于加油口的燃料盖,通过该燃料盖的开闭操作能够将加油操作人 员的身体所带的静电向车身释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近年来的车辆中,为了简化加油作业,也采用不需要拆 装燃料盖的免盖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898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特许第7011121号说明书。
然而,在采用上述免盖机构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同时经由上述燃料盖 应对接地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油口盖构造,其在采用不需要拆 装燃料盖的免盖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加油操作人员的身体所带的静电 接地。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机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加油口盖部构 造,其具备:加油口盖,其经由铰链支承于车身;车身凹部,其被该加油 口盖能够开闭地覆盖;加油口,其配置在该车身凹部内;免盖机构,其设 置于该加油口,能够在不拆装燃料盖的情况下进行加油作业,其中,设有 从所述加油口盖至所述车身的导电路径。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可以为所述加油口盖的至少背面端部由导电 性树脂构成。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可以为形成所述车身凹部的接合器与所述车 身独立(分体)设置,所述接合器由导电性树脂构成。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可以还设有导电性的衬垫,该衬垫设在所述 加油口与所述接合器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也可以为所述加油口盖具备锁定机构,当对 所述锁定机构进行锁定解除操作时,所述加油口盖从全闭状态成为从所述 车身凹部打开规定开度的半开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可以为所述免盖机构贯通在所述接合器底部 形成的贯通孔,在所述免盖机构的外周与所述贯通孔之间设有具有挠性的 衬垫。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可以为所述免盖机构具备:筒部,其嵌合安 装于从燃料箱延伸出的管状的加油管口的前端部;内盖,其在所述筒部内 经由与该筒部轴线正交的铰链轴支承且能够转动,所述内盖通过所述铰链 轴以规定的力从所述筒部的主体内侧密接于所述筒部前端开口的周缘部。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所述衬垫具有导电性也可。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在加油口盖的锁定解除后,将手钩 挂在加油口盖上而手动打开,从而,将加油操作人员的身体所带的静电向 车身释放。因此,即使采用不需要拆装燃料盖的免盖机构,也能够可靠地 将加油操作人员的身体所带的静电接地。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加油口盖由在成型性等方面有利的 树脂制成,从而能够实现加油作业时的接地对策。钢板制的加油口盖,也 会存在因涂装而无法获得导电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由导电性树 脂构成与加油操作人员可靠接触的加油口盖的背面端部,确保从该背面端 部至车身的导电路径,由此,能够实现加油作业时的可靠接地,且提高罩 打开操作时的触感。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发明,接合器由在成形性等方面有利的树 脂制成,并且,将该接合器作为加油口盖的装配件,从而实现加油作业时 的接地对策。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通过衬垫使加油口与车身等电位,从 而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接地对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车辆的加油口周边的剖面图。
图3是上述车辆的加油口盖周边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加油口盖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车辆
2车身
3加油口
4车身凹部
5加油口盖
5a背面端部
6铰链
9接合器
15免盖机构
23衬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54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