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铸造时的打击振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2405.9 | 申请日: | 200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8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村上敏彦;山中章裕;古贺道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2D11/128 | 分类号: | B22D11/128;B22D11/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铸造 打击 振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击振动装置,其为了改善中心偏析等而在连续铸造 时对铸片的窄边面赋以由打击产生的振动。
背景技术
在连续铸造的铸片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部及其附近,容易产生被称为中 心偏析或V偏析的目视偏析。以下,将该目视偏析也称为内部缺陷。
其中,中心偏析为C、S、P、Mn等容易偏析的溶质成分(以下也称 为偏析成分)在铸片的最终凝固部增稠(濃化)而显现的内部缺陷。另外, V偏析是指,在铸片的最终凝固部附近,上述偏析成分在铸片的纵截面上 增稠为V字状而显现的内部缺陷。
在将产生所述目视偏析的铸片进行热加工而形成制品时,容易产生韧 性下降或氢致裂纹等。并且,将所述制品通过冷加工形成最终制品时容易 产生裂纹。
其中,认为铸片上的偏析的生成机理为如下所述。
即,伴随凝固的进行,偏析成分在作为凝固组织的柱状晶体的晶枝间 增稠。由于凝固时铸片的收缩或被称为膨起的铸片的膨胀,该偏析成分增 稠了的钢液从柱状晶体的晶枝间流出。流出的溶化钢液朝向最终凝固部的 凝固结束点流动,直接凝固而成为偏析成分的增稠带。由此形成的偏析成 分的增稠带为偏析。
为防止这样的铸片的偏析,有效的方法为:防止残留在柱状晶体的晶 枝间的偏析成分增稠后的钢液的移动及防止所述增稠钢液局部积聚。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案有下述方法:在连续铸造时,在配置于铸 片的长边侧的辊间设置气锤,对在辊间移动的铸片施加振幅约2.0mm以下 的打击振动,所述打击振动每分钟10~100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1-128631号公报
并且,申请人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下述方法:在通过多个压下用导辊 对包括具有矩形横截面的铸片的未凝固部的位置进行压下时,对铸片赋予 振动来进行铸造。该方法为,在压下区域的范围内,连续打击铸片表面的 至少1处。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34641号公报
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中,使包括未凝固部的位置的铸片膨起, 在厚度方向中心部的凝固结束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由至少1对压下辊对该 膨起的铸片进行压下。提出了此时进一步对铸片赋予振动而铸造的方法。 即为下述方法:在膨起开始后到压下开始为止的铸造方向区域的范围内, 或在铸造方向上的压下区域的范围内,连续打击铸片表面的至少1处。
然而,根据在专利文献1中提案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偏析的降 低效果,有以下重大问题。
在配置于铸片的长边侧的辊间,铸片容易膨起。在对膨起的铸片的长 边侧赋予打击振动时,无法对铸片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部赋予大的振幅。并 且,由于需要在辊间设置气锤,因此可能会阻碍在辊间用于二次冷却铸片 的喷水降温器的配置。因此,在期望适当地施加二次冷却时,不能赋予连 续的振动。此外,以每分钟10~100次的打击振动难以将足够的振动能传 递给铸片。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方法对防止铸片的偏析有效。但是,之后, 发明者们继续研究的结果表明,根据铸片的形状,有偏析的降低不充分的 情况。
其理由是,在从窄边面侧进行铸片的打击时,在铸片宽度大的情况下, 打击振动不会充分传递到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铸片内部。这种情况下, 成长中的柱状晶体不会被破坏,柱状晶体成长,无法生成微细的结晶组织。 进而,振动不能充分地传递到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最终凝固部附近生成的 等轴晶,等轴晶容易跨接。
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段落0039~0041中记载的试验条件(振动振 幅为±3.0mm,振动频率为120次/分(2Hz),模具尺寸为200mm×100mm ×400mm(重量计算值为62.4kg))下,若将打击速度设为0.5m/秒,则振 动能为7.8J。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点在于,如果在连续铸造时从铸片的窄边面侧进 行以往的打击,则在铸片宽度大时,不能有效地防止中心偏析或V偏析等 偏析的产生。
发明内容
为了在铸片宽度大的铸片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包括未凝固部的铸片从 铸片的窄边面侧有效地赋予打击,从而有效地防止偏析产生,本发明提供 一种连续铸造时的打击振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24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测肝细胞中生物学系统响应的方法
- 下一篇:气体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