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排气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24211.1 | 申请日: | 200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3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柴田大介;今村晋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021 | 分类号: | F01N3/021;F01N11/00;F01N9/00;F02D41/1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排气 控制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用于内燃机(10)的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滤器(31),所述过滤器(31)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15) 中,捕集排气中的颗粒物;
上游氧浓度传感器(40),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40)设置在所 述过滤器上游的所述排气通路中;
空燃比推定装置(100),所述空燃比推定装置(100)推定供应给 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的所述排气的空燃比(A/Fe);以及
推定装置(100),所述推定装置(100)根据由所述空燃比推定装 置推定的所述排气的空燃比和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推定被 捕集到所述过滤器中的颗粒物(PM)的量,其中,所述推定装置(100) 获取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然后将获取的上游氧浓度传感器 的输出与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所述阈值用于确定是否需要将所述过 滤器再生,并且,随着推定的空燃比(A/Fe)的值的增大,所述阈值 变成更大的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氧 浓度传感器包括排气侧电极(63)和覆盖所述排气侧电极的多孔体, 所述排气中的所述颗粒物能够堆积于所述多孔体,所述上游氧浓度传 感器的输出根据堆积于所述多孔体的所述排气中的所述颗粒物的量而 变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氧 浓度传感器(40)包括用于将堆积于所述多孔体的所述颗粒物燃烧掉 的加热器(6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 游氧浓度传感器(41),所述下游氧浓度传感器(41)设置在所述过滤 器下游的所述排气通路中,
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40)和所述下游氧浓度传感器(41)各 自包括:排气侧电极(63)、以及用于确定要被输送到所述排气侧电极 的氧的量的针孔(71)和多孔体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输出根据 排气压力而变化。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 于,还包括:下游氧浓度传感器(41),所述下游氧浓度传感器(41) 设置在所述过滤器下游的所述排气通路中,
所述推定装置(100)通过根据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40)的所 述输出和所述下游氧浓度传感器(41)的输出监测所述过滤器上游的 所述排气通路(15)与所述过滤器下游的所述排气通路之间的压力差, 推定被捕集到所述过滤器(31)中的颗粒物的量。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 于,还包括:
过滤器再生控制装置(100),当由所述推定装置推定的被捕集到 所述过滤器中的所述颗粒物的量超过预定的量时,所述过滤器再生控 制装置执行预定的过滤器再生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定装 置(100),a)在所述过滤器再生控制已经结束后、经过预定的时间段 之前,将由所述空燃比推定装置推定的多个不同的推定空燃比(A/Fe) 与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40)的对应的初始输出一起存储,所述推 定的空燃比的每一个被与所述初始输出的相应的一个一起存储,以及 b)根据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If)与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 的初始输出(Ifo)之差,推定被捕集到所述过滤器中的所述颗粒物的 量。
8.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排气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排气 控制装置包括过滤器(31),所述过滤器(31)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 气通路中,捕集排气中的颗粒物,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推定供应给上游氧浓度传感器(40)的排气的空燃比(A/Fe),所 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过滤器上游的所述排气通路中;以及
根据推定的所述排气的空燃比和所述上游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 推定被捕集到所述过滤器中的所述颗粒物的量,获取所述上游氧浓度 传感器的输出,然后将获取的上游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与预定的阈值 进行比较,所述阈值用于确定是否需要将所述过滤器再生,并且,随 着推定的空燃比(A/Fe)的值的增大,所述阈值变成更大的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421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