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天线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80023405.X | 申请日: | 2008-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9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行本真介;横岛高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Q9/42 | 分类号: | H01Q9/42;H01Q9/38;H01Q1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 勇;郑建晖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无钥匙操作系统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汽车无钥匙操作系统等无线通信为目的,人们正在研究利用线性元件的天线装置。作为使用线性元件的天线装置,以往一般使用在接地板上以天线工作波长的1/4长度配置金属丝元件的单极天线。但是,因为该单极天线的天线整体大而高,开发了在中途将该单极天线弯曲使其小型化、低矮化的逆L型天线。
并且,在所述逆L型天线中,因为由与接地板平行的天线元件的水平部分长度决定的电抗部具有电容性并且容量大,所以与50Ω的馈电线很难匹配。因此,以往为了使天线元件与50Ω馈电线的匹配变得容易,设计了所谓的逆F型天线。该逆F型天线在设置于天线元件中途的馈电点附近,设置有连接接地板和辐射元件的短截线(stub)。
通过所述方法,消除了由电抗部产生的电容性从而使其与50Ω的馈电线容易匹配。例如,专利文献1(特开2006-197528号公报)中,提出了适用于折叠式便携型无线仪器的逆F型天线,该逆F型天线具有以与配置于印制布线基板上并和印制布线基板相连接的软性扁平电缆相直交的方式弯曲的天线元件。在所述逆F型天线中,向印制布线基板的垂直方向也折回天线元件。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975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还残留以下问题。即,现有的逆F型天线,在从天线元件的中途至馈电点附近上设置有短截线,但匹配部分的占有面积变大,使小型化变得困难。并且,对于天线元件来说,由于存在匹配部特性的恶化,方向性受到限制,导致水平面和垂直面的极化波中只有一个极化波被改善等弊端。并且,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逆F型天线中,通过相对于软性电缆弯曲天线元件的长度和宽度,使天线特性得以改善,但由于依赖于周边环境的改善,因此不能够提高极化波和方向性,并且因其结构而其小型化及轻薄化也很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极化波和方向性并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天线装置。
解决问题方法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以下结构。即,本发明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材料,设置有连接馈电线的馈电点;天线元件,与上述馈电点连接并立起设置在上述基体材料上;匹配电路部,与上述馈电点和上述天线元件相连接并设置于上述基体材料上用来使上述天线元件与上述馈电线的电抗相匹配,上述天线元件包括:立起部,立起在上述基体材料;调整部,从该立起部的上端部开始在与上述基体材料相平行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向上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开放元件部,从该调整部的前端部开始以上述立起部为起点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绕弯的方向延伸。
该天线装置由于在基体材料上设置有使天线元件与馈电线的电抗相匹配的匹配电路部,因此不需设置以往的逆F型天线那样的匹配用短截线,能够减少使用短截线的匹配部分的占有面积。并且,作为上述基体材料,若使用形成有电路和布线的基板等,则能够从总体上更加节省空间。此外,该天线装置中,由于天线元件具有调整部,其从立起在基体材料上的立起部的上端部开始在基体材料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在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向上述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因此通过设定调整部的长度和形状能够调整为所期望的极化波及方向性。并且,该天线装置中,由于具有从调整部前端部开始以立起部为起点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旋转方向延伸的开放元件部,因此从所述开放元件部能够得到良好的天线辐射。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开放元件部在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其前端部沿上述一方向延伸。即,该天线装置中,由于开放元件部在途中屈曲或弯曲而其前端部沿上述一方向延伸,因而整体上形成涡状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并且,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上述调整部和上述开放元件部合并后的整体外形优选地呈大致的正方形。即,由于该天线装置中调整部和开放元件部合并后的整体外形呈大致的正方形,因此能够得到方向性偏离小且更加全方位地均等的方向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34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