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流器和具有该分流器的空调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880022059.3 | 申请日: | 2008-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8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西原义和;武田雄次;今坂俊之;谷口幸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16L4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流器 具有 空调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制冷剂进行分流的分流器和利用该制冷剂分流器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使制冷剂分流的分流器,使从Y字状分流器或T字状分支管的主管输送来的制冷剂冲撞分流的分支管内面部分突出为圆锥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此外,提案有在分支空间的壁面的适当位置,设置有控制制冷剂的流动的分支用突出部的分流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图7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分流器的纵截面图。如图7所示,该分流器由第一管1、与第一管1接合的第二管2、和在从第一管1输送来的制冷剂冲撞的第二管2的部位设置的圆锥状的突起部6构成。
此外,图8A和图8B表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现有的分流器的纵截面图。如两图所示,该分流器由第一管1、与第一管1连通的第二管2、和在从箭头a的方向输送到第一管1的制冷剂冲撞的部位设置的突起部6构成。
专利文献1:实开平6-565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8-2543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利用专利文献1的分流器形状,虽然能够进行制冷剂的分流,但已分流后的流量的调整较为困难,不能够进行不同的制冷剂分流。此外,利用专利文献2的分流器,虽然能够进行不同的制冷剂分流,但当分流器的成型条件稍微变化分支用突出部的形状发生变化时,被分支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分流比率发生变化,因此存在如下课题:需要用高精度的设备进行成型,在大量生产中,需要检查分流器的分流比率是否发生变化。
本发明鉴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这样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流器,该分流器呈能够稳定地确保不同的制冷剂分流的形状,不需要高精度的成型,能够进行大量生产且分支管的分流不均较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流器,其具有第一管和第二管,上述第一管的一方的开口端与设置在上述第二管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接合部嵌合,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管的上述开口端流入上述第二管之后,从设置在上述第二管的多个出口部流出,在上述第二管的一部分设置节流部,上述节流部由:设置于上述第二管的内壁面的、与上述第一管的上述开口端相对且具有规定的面积的第一壁面;和与上述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二壁面构成。
本发明的分流器,在制冷剂被分支的空间中,呈能够稳定地确保不同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形状,由于不需要高精度的成型所以适合大量生产,并且也能够使分支管的分流不均变小,因此能够提供廉价且性能良好的分流器。此外,利用分支空间的节流效果,也能够减小制冷剂流通音。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涉及的分流器的截面图。
图1B是图1A的分流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A的分流器的形状尺寸图。
图3是表示图1A的分流器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1A的分流器的另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图1A的分流器的又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5的分流器的制冷剂的分流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现有的分流器的纵截面图。
图8A是另一个现有的分流器的纵截面图。
图8B是又一个现有的分流器的纵截面图。
符号说明
1第一管
1a第一管的开口端
2第二管
2a、2b第二管的出口部
3第二管的节流部
3a第二管的第一壁面
3b第二管的第二壁面
3c、3d第一壁面的端部
4接合部
5分流器
6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发明为一种分流器,其具有第一管和第二管,上述第一管的一方的开口端与设置于上述第二管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接合部嵌合,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管的上述开口端流入上述第二管之后,从在上述第二管设置的多个出口部流出,该分流器在上述第二管的一部分设置节流(throttling)部,上述节流部由设置于上述第二管的内壁面的、与上述第一管的上述开口端相对的、具有规定的面积的第一壁面;和与上述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二壁面构成。
利用该结构,能够适当地设定任意的分流比率。此外,由于不需要高精度的成型,因此适合于大量生产,并且由于分支管的分流不均也较小,因此能够提供廉价且性能良好的分流器。进一步,利用分支空间的节流效果,也能够降低制冷剂流通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20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