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液分离器及搭载其的空气调节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22037.7 | 申请日: | 2008-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8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村上泰城;永井宏典;斋藤直;牧野浩招;早丸靖英;山本和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 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搭载 空气 调节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液分离器及搭载其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在冷冻循环中,由冷凝器冷凝了的制冷剂液通过膨胀阀减 压,成为制冷剂蒸气和制冷剂液混合存在的气液二相状态,流入到蒸 发器中。如果制冷剂以气液二相状态流入蒸发器,则制冷剂通过蒸发 器时的压力损失变大,空气调节器的能量转换效率下降。
因此,在制冷剂流入蒸发器之前,使用气液分离器分离成 制冷剂蒸气和制冷剂液,仅使制冷剂液流到蒸发器中,从而能够减小 制冷剂通过蒸发器时的压力损失,提高空气调节器的能量转换效率。
在以往的气液分离器中,在容器上部设置流入配管和流出 配管,流入配管的直径随着朝向下端而变小,在流入配管的侧面设置 流出孔,从而,与将流入配管安装在容器侧面的方法相比节约了加工 时间(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专利第3593594号
在这样的气液分离器中,流入配管的直径随着朝向下端而 变小,所以,在制冷剂液沿流入配管的壁面流动、制冷剂蒸气在流入 配管的中央流动那样的如同气液二相的环状流的状况下,制冷剂液的 液膜厚度增加,大量的制冷剂液从设于流入配管的侧面的流出孔喷出, 所以,存在分离效率下降的问题。另外,在流入配管的下端部分不能 积存大量的制冷剂液,制冷剂液从所述流出孔溢出,所以,存在分离 效率大幅度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分离效率的气液 分离器,另外,提供搭载了这样的气液分离器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是在容器中具有流入配管和流出配 管的气液混合流体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流入配管的出口端部 以封闭或设置间隙的方式形成,设置有扩大端部,该扩大端部具有比 与气液分离器的容器相交的部分的流入配管的直径大的宽度,在扩大 端部的侧面设置横孔,该横孔具有比流入配管的直径大的宽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容器内设置扩大端部,该扩大端部具有比 与气液分离器的容器相交的部分的流入配管的直径大的宽度,从而, 能够在扩大端部的侧面设置大直径的横孔,能够减小横孔的数量,降 低加工费。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主视图(实施方式1)。
图2为仅表示图1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在图1的箭头A 方向看到的侧视图(实施方式1)。
图3为图2的流入配管的、在箭头B的方向看到的仰视图(实施 方式1)。
图4为图2的流入配管的、沿线C-C的剖视图(实施方式1)。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实施方式1)。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其它变形例的主视图(实施方 式1)。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变形例的仰视图 (实施方式1)。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其它变形例的仰视 图(实施方式1)。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实施方式1)。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变形例的仰视图 (实施方式1)。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另外的其它变形 例的仰视图(实施方式1)。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侧视图(实施方式 2)。
图13为图12的流入配管的、沿图12的线D-D的剖视图(实施 方式2)。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实施方式2)。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侧视图(实施方式 3)。
图16为图15的流入配管的、沿图15的线E-E的剖视图(实施 方式3)。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实施方式3)。
图18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侧视图 (实施方式4)。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实施方式4)。
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流入配管的其它变形例的侧 视图(实施方式4)。
图2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气液分离器的主视图(实施方式 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20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