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18151.2 | 申请日: | 2008-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0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远藤隆行;浦道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C11/10 | 分类号: | F16C11/10;B60N2/22;A47C1/0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用座椅的倾角调整装置等的连接装置。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防止松动(backlash)机构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地,用于车辆用座椅的倾角调整装置等的连接装置是已知的(参照日本特开2004-187867号公报的图5)。如图6所示,传统的连接装置包括:内齿构件36,其被安装到座垫和座椅靠背中的一方;以及引导构件32,其以可转动地支撑内齿构件36的方式被安装到座垫和座椅靠背中的另一方。在引导构件32上,设置切换构件33以及与内齿构件36的内齿啮合的外齿构件34和35。切换构件33可以在锁定状态和解除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锁定状态下,通过使外齿构件34和35沿径向移动而使外齿构件34和35与内齿构件36啮合;在解除锁定状态下,外齿构件34和35不与内齿构件36啮合。
因此,在锁定状态下,切换构件、外齿构件34和35以及内齿构件36是一体的。从而,由用于引导外齿构件34和35的引导构件32的引导部32e和32f来限制切换构件、外齿构件34和35以及内齿构件36的转动。然而,在引导部32e与外齿构件34之间以及在引导部32f与外齿构件35之间,形成间隙L,使得引导构件32可滑动地支撑外齿构件34和35。从而,间隙L引起了松动,并且在座椅靠背的顶端引起大的松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可以提出通过减小上述间隙来限制松动的方法。然而,减小间隙产生了装置制造困难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减小间隙就能够可靠地限制松动的连接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包括松动防止机构,该松动防止机构能够在锁定状态下由切换构件经由第一外齿构件对内齿构件施加朝向引导构件的转动支撑部的推力来防止内齿构件相对于引导构件的松动。在锁定状态下,在第二外齿构件的外齿和内齿构件的内齿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允许外齿和内齿彼此啮合并且沿径向在外齿和内齿之间形成间隙。
因此,在锁定状态下,经由第一外齿构件对内齿构件施加朝向引导构件的推力。从而,防止了内齿构件相对于引导构件的松动。另一方面,在第二外齿构件和内齿构件之间形成空间,并且沿径向在第二外齿构件和内齿构件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因为第二外齿构件不妨碍内齿构件,所以内齿构件能够被可靠地推向引导构件。另外,因为在锁定状态下第二外齿构件与内齿构件啮合,所以第二外齿构件限制了内齿构件的相对转动。
此外,本发明的引导构件的转动支撑部可以在其内周部设置有凹部,在锁定状态下,内齿构件被推到该凹部。内齿构件可以被推到凹部的两个角部。通过该构造,在锁定状态下,由引导构件的两点可靠地支撑内齿构件。结果,能够可靠地防止内齿构件的松动。
此外,松动防止机构可包括从引导构件的支撑面和切换构件中的一方朝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可设置有倾斜面,当切换构件从解除锁定状态向锁定状态移动时,该倾斜面能够 使切换构件相对于引导构件沿径向逐渐地向第一外齿构件移位。通过该构造,切换构件逐渐地向第一外齿构件移动。由此,无论由于设计误差引起的第一外齿构件的各种尺寸如何,第一外齿构件都能够将内齿构件可靠地推向引导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处于锁定状态的连接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5是与图2相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图6是与图2相当的传统的连接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将根据图1至图4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连接装置1被用于车辆用座椅10的倾角调整装置,并且连接装置1被布置在车辆用座椅10的座垫11和座椅靠背12之间。连接装置1使座垫11的框架11a和座椅靠背12的框架12a可转动地且同轴地相互连接。连接装置1在解除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解除锁定状态下,座椅靠背12能够相对于座垫11转动;在锁定状态下,座椅靠背12不能相对于座垫11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未经丰田纺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81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门尼粘度的橡胶基质中药贴膏生产方法
- 下一篇:燃料喷射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