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轴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7359.2 | 申请日: | 200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2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丸山祐市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R24/02 | 分类号: | H01R24/02;H01R13/639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同轴电缆连接于插座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信设备中,极小型且厚度亦薄的装置渐为普及。伴随于此,用 于这些设备的电子元器件亦使用小型且高度低的元器件,而对于同轴连接器, 同样要求小型且高度低矮化。作为这种同轴连接器,已知有专利文献1及专利 文献2等所记载的装置。
如图11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包括:壳体130,其连接 于同轴电缆100的外导体101,并具有筒状部131,该筒状部131可压入及卡 定于设置在插座(receptacle)120的外部导体121上的沟部122内;承窝 (socket)135,其连接于同轴电缆100的中心导体102,并连接于插座120的 中心导体123上;以及绝缘性衬套136,其安装于壳体130的筒状部131上以 保持承窝135。
该同轴连接器中,如图12示意表示,壳体130的筒状部131卷曲成大致 C型且具有间隙部131a,另外,跨筒状部131的全周形成有卡定部132,该卡 定部132向设置在插座120的外部导体121上的沟部122突出。该卡定部132 在相对于外部导体121进行安装或卸下时构成以与间隙部131a相对的部分C 作为支点的悬臂梁,且整个梁全长L均作为力点(划上斜线的部分)起作用。
若以力学角度考察悬臂梁,则力点越接近支点C,用于产生一定变位的力 越大。因此,用于在支点C附近压入的荷重变大,而且,此处变得易超过弹性 极限变位,其结果是,卡定部132或沟部122产生塑性变形,即使进行1次装 拆都有不能再加以使用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上述高度低矮化的缘故, 筒状部131的高度变得极小,筒状部131很难确保充分的弹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507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O 2006/087953号册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可无损高度 的低矮化,减少相对于插座进行装拆所需的荷重,并可多次地进行装拆且寿命 长。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形态的同轴连接器用以将具有中心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电缆连 接于具有中心导体和外导体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连接于同轴 电缆的外导体,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可压入及卡定于设置在插座的外部导 体上的沟部内;承窝,其连接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并可连接于插座的中心 导体;以及绝缘性衬套,其安装于壳体的上述筒状部内并保持上述承窝,上述 筒状部在与朝向插座的外部导体的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卷曲成大致C型,且 具有沿与上述压入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间隙部,而且,上述筒状部具有三个 卡定用突部,该三个卡定用突部压入及卡定于上述沟部内,上述沟部在与压入 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插座的外部导体上,且在上述筒状部的圆周上,第一 卡定用突部形成在与上述间隙部相对的位置上,而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 用突部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于距第一卡定用突部为90°以上的位置,且第一 卡定用突部、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各自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小于第 一卡定用突部与第二卡定用突部或第三卡定用突部的圆周方向的间隔。
上述同轴连接器中,将壳体的筒状部卡定于插座的外部导体时,并非筒状 部的全周压入插座的沟部,而是三个卡定用突部压入及卡定于插座的沟部内。 此时,由于第一卡定用突部成为支点,具有规定梁长度的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 三卡定用突部成为力点,因此,不需要极强的荷重。因此,筒状部的卡定用突 部在进行装拆时并不会超过弹性极限变位,无碍于进行多次的装拆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需要极强的荷重即能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插座或从插座拆 下,可充分经受住多次的装拆动作。另外,作为壳体的筒状部,因不需于在压 入方向上确保较大的尺寸,故亦无损同轴连接器高度的低矮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有关壳体的筒状部的展开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组装顺序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插座上的状态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插座上的状态的短边方向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73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