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7038.2 | 申请日: | 2008-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1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坂田龙也;宫下真;高桥丰纪;安达大机;小山幸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G09F9/30;H01L27/32;H05B3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晓冬;南 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显示装置诸如LCD(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已经被减小,并且 对甚至更薄的显示装置的需求一直在增加。因此,使用有机EL(电致发光) 板的显示装置已经出现,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6-84977所 述。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6-84977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当显示板(display panel)布置有用于驱动显示单元内的显示板 和电部件的构件(例如电路基板)时,显示单元的厚度增大,因此存在不 能充分地实现厚度减小的问题。此外,如果连接显示板和电路基板的布线 不恰当,也会发生如下问题:显示单元的厚度增大,显示单元的外形也增 大。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 的、改进的显示装置,其能够在显示板和电路基板被布置在一起时实现更 大地减小厚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 包括:显示板,其设置有显示屏幕;电路基板,其布置在所述显示板的背 面比所述显示板窄的预定范围内;第一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其从所述显示 板的上端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电路基板;以及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基 板,其从所述显示板的下端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电路基板。
根据上述构造,电路基板被布置在所述显示板的背面比所述显示板窄 的预定范围内。第一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从所述显示板的上端向下延伸,并 连接到所述电路基板。此外,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从所述显示板的下端 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电路基板。因此,从显示板的上端或下端伸出的 第一和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基板能够实现与布置在比显示板窄的预定范围内 的电路基板的电连接,从而使由于电路基板导致的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可 以被减小到最小。
此外,所述电路基板可以被布置在所述显示板的所述背面的下部的区 域中。根据这样的构造,电路基板不会影响显示板的上部处的显示装置厚 度,使得显示板的厚度可以被减小到最小,并且可以实现薄的显示装置。
此外,所述电路基板可以被布置在小于或等于所述显示板的所述背面 的下半部分的区域中。根据这样的构造,电路基板被布置在显示板的背面 的小于或等于下半部分的区域中,使得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上侧的大范围 内,显示装置的厚度可以被减小到最小,并且可以实现充满轻盈感的薄的 显示装置。
此外,所述第一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可以被布置成在所述显示板的所述 上端向下回折180°,所述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基板被布置成在所述显示板的 所述下端向上回折180°。根据这样的构造,从显示板的上端向上伸出的第 一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可以被向下延伸并与电路基板连接。此外,从显示板 的下端向下伸出的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可以被向上延伸并与电路基板连 接。
此外,所述第一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可以将电源线连接到所述显示板, 所述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可以将信号线连接到所述显示板。根据这样的 构造,用于驱动显示板所必需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可以由第一和第二柔性印 刷电路基板连接到显示板。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能够在显示板和电路基板被 布置在一起时实现更大的厚度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外观的示意性 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当从左前侧观察时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臂单元的构造的示例图;
图4是详细地示出了臂单元的构造的示例图;
图5是详细地示出了臂单元的盖的构造的示例图;
图6是示出了显示单元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示出了底板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了后盖的构造的示例图;
图9是示出了T盖的构造的示例图;
图10是示出了当从后方观察时T盖被从其取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 图;
图11是示出了图10中的诸如后盖和前框的部件被从其取下的显示装 置的示例图;
图12是示出了铰链单元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3是详细地示出了铰链单元的构造的示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70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焓值控制的变风量空调控制技术
- 下一篇:一种发热量小的回转缝隙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