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液性片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6134.5 | 申请日: | 200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0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柴田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54 | 分类号: | D04H1/54;B65D81/26;D01F8/04;D04H1/42;D06M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液性片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吸液性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性片利用包 含有热塑性合成纤维、由相互并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规定厚度的 无纺织物形成具有相互正交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的矩形形状,使前 述第一、第二表面中的任一个与食品接触,用于吸收来自于前述食品 的渗出液,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的在前述纵向方向上的静摩 擦系数为0.1~0.4,所述吸液性片至少经由下述工序制造:
(1)向机械方向供应纤维网的工序,所述纤维网至少包含60重 量%的热塑性合成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30~80g/m2、厚度由相互并 行的一对表面规定,前述热塑性合成纤维是具有1~6dtex的纤度的芯 鞘型的复合纤维,形成前述复合纤维的鞘成分的第一热塑性合成树脂 的熔融温度比形成前述复合纤维的芯成分的第二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熔 融温度低;
(2)形成前述第一表面的工序,在所述形成前述第一表面的工序 中,将前述纤维网引导到具有处于前述第一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熔融温 度以上、前述第二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熔融温度以下的表面温度的第一 加热辊和处于非加热状态的加压辊之间,一边使前述纤维网的前述一 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与前述第一加热辊的周面贴紧,一边使前述纤维 网向前述机械方向行进,使形成前述一个表面的前述复合纤维在前述 纤维网的厚度方向上相互熔接,形成前述第一表面;
(3)形成前述第二表面的工序,在所述形成前述第二表面的工序 中,将通过前述第一加热辊之后的前述纤维网的前述一对表面中的另 外一个表面引导到具有处于前述第一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熔融温度以 上、前述第二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熔融温度以下的表面温度的第二加热 辊和处于非加热状态的加压辊之间,一边使前述纤维网的前述另外一 个表面与前述第二加热辊的周面贴紧,一边使前述纤维网向前述机械 方向行进,使形成前述另外一个表面的前述复合纤维在前述纤维网的 厚度方向上相互熔接,形成前述第二表面;
(4)然后是冷却工序,在所述冷却工序中,将前述纤维网冷却到 室温;
(5)在前述工序(2)与(3)之间,包括熔接工序,所述熔接工 序,使前述纤维网向前述机械方向行进,使之在无加压的状态下通过 具有处于前述第一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熔融温度以上、前述第二热塑性 合成树脂的熔融温度以下的室温的加热室,在前述加热室中,使前述 复合纤维在相互接触的部分处熔接。
2.一种吸液性片,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获得,所述吸 液性片由含有热塑性合成纤维、由相互并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规 定厚度的无纺织物形成,使前述第一、第二表面中的任一个与食品接 触,用于吸收来自于前述食品的渗出液,其中,
前述热塑性合成纤维是具有1~6dtex的纤度的芯鞘型的复合纤 维,形成前述复合纤维的鞘成分的第一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熔融温度比 形成前述复合纤维的芯成分的第二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熔融温度低,相 互交叉的前述热塑性合成纤维通过前述鞘成分彼此熔接而交织起来, 形成前述无纺织物,
前述无纺织物具有30~8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含有至少60重 量%的前述热塑性合成纤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液性片,其特征在于,前述吸液性片是 具有相互正交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的矩形片,前述纵向方向的尺寸 比前述横向方向的尺寸大,基于JIS L 1096第60.20.1节的A法(格 利法)中规定的测定方法的在前述纵向方向上的格利柔软度至少为 1.00mN。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吸液性片,其特征在于,前述吸液性 片包含有以40重量%为限度的纤维素系纤维。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吸液性片,其特征在于,在将前述厚 度从前述第一表面向前述第二表面十等分成第一层~第十层时,包含 前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层和包含前述第二表面的前述第十层的密度比位 于前述厚度的中央的第五层和第六层的密度的平均值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613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