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蒽衍生物和使用该蒽衍生物的有机电子器件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16122.2 | 申请日: | 2008-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9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勋;李载澈;裴在顺;张俊起;金公谦;李大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7C15/28 | 分类号: | C07C15/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丽娟;刘 晔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衍生物 使用 有机 电子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键合到蒽上的吡啶基的新型蒽衍生物,以及使用该蒽衍生物的有机电子器件。
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5月17日在KIPO提交的第10-2007-48158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全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有机电子器件指的是使用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器件,其要求在电极和有机半导体材料之间的空穴和/或电子交换。根据如下的工作原理,所述有机电子器件可以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种类型为具有如下构型的电子器件:其中通过从外部光源飞撞入该器件中的光子在有机材料层中形成激子,然后该激子分离成电子和空穴,所形成的电子和空穴分别被传输到不同的电极并用作电流源(电压源)。而另一种类型为具有如下构型的电子器件:其中通过向两个以上的电极施加电压或电流使空穴和/或电子注入到与电极形成有界面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中以通过所注入的电子和空穴使所述器件运转起来。
有机电子器件的实例包括有机发光器件、有机太阳电池、有机光导(OPC)鼓和有机晶体管,它们都需要电子/空穴注入材料、电子/空穴提取材料、电子/空穴传输材料或发光材料以驱动器件。以下,将主要并具体描述有机发光器件,但是在上述有机电子器件中,所述电子/空穴注入材料、电子/空穴提取材料、电子/空穴传输材料或发光材料依据相似原理起作用。
通常,术语“有机发光现象”指的是其中通过有机材料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使用有机发光现象的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通常包括阳极、阴极和置于这两个电极之间的有机材料层。这里,所述有机材料层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被形成为包括不同材料层(例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的多层结构,以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有机发光器件中,当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来自阳极的空穴和来自阴极的电子被注入到有机材料层中,所注入的空穴和电子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激子。进而,当激子跃迁至基态时,就会发光。已知这种有机发光器件具有如下特性:例如自发光、高亮度、高效率、低驱动电压、宽视角、高对比度和高 速响应性。
用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的有机材料层的材料根据其功能可以被分为发光材料和电荷传输材料,例如,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发光材料根据发光颜色可以被分为蓝色、绿色或红色发光材料以及为提供更多自然颜色所需的黄色或橙色发光材料。另外,可以使用主体/掺杂剂体系作为发光材料以通过能量转移增强色纯度和发光效率。这是基于如下原理:如果少量掺杂剂的能带带隙小于形成发光层的主体,则在发光层中产生的激子就会被传输到该掺杂剂,由此发出高效率的光。这里,因为主体的波长根据该掺杂剂的波长而移动,因此依据掺杂剂的类型可以得到具有所需波长的光。
为了使有机发光器件完全展示出上述优异性能,构成所述器件中的有机材料层的材料,例如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发光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应当基本上由稳定和有效的材料组成。但是,为有机发光器件开发稳定和有效的有机材料层材料还没有完全实现。因此,不断要求开发新型材料。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人已经合成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蒽衍生物,并发现当将这种具有键合到蒽上的吡啶基的新型蒽衍生物用于形成有机电子器件的有机材料层时,其表现出增加器件的效率、降低电压和提高稳定性的效果。另外,本发明人发现,在氨基和吡啶基都存在的蒽衍生物的情况下,与两种基团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相比,电子注入能力提高了,由此显著降低了驱动电压并提高了效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键合到蒽上的吡啶基的新型蒽衍生物以及使用该蒽衍生物的有机电子器件。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下面通式1表示的蒽衍生物:
[通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61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齿轮
- 下一篇:用改进的端部支承条件控制溢流槽下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