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的人造血管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6005.6 | 申请日: | 200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1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T·伦德;E·马特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Y-移植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姜云霞;曹若 |
地址: | 瑞典比***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造 血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造血管,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治疗血管阻塞疾病的具有 限定几何形状的叉形人造血管。
背景技术
人类的死亡率主要与动脉硬化相关。动脉硬化狭窄通过经皮经腔脉管 成形术(球囊扩张)或旁路手术进行治疗。现今,仅在美国每年就实施 150万例采用这种技术的血管再造。大约40%的患者由于再狭窄或移植血 管狭窄而在一年内再次经历血管变窄,这种再狭窄或移植血管狭窄进而可 导致器官缺血复发,使得心肌梗塞形成、腿部截肢和中风的发生率显著增 大。仅在美国,每年用于腿部植入移植血管狭窄的费用估计达到100,000, 000美元。
移植血管狭窄是由于内膜增生(IH)所致。IH的特征在于,平滑肌 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以及随后的基质沉积。IH可被认为是伤疤组织的过度 反应。近来的证据已经显示,IH发展主要归因于血液动力学物理力。由 血液施加的推挤力(剪切应力)降低,使自体固有血管移植血管(Morinaga 1987)中、修复移植血管(Geary 1994)中、和球囊受损动脉(Bassiony 1998)中的IH发展加速。血流增大(剪切应力增大)导致在移植血管中 所形成的IH消退(Mattsson 1997)。剪切应力水平的高可变性也可能使 IH的风险增大(Nanjo 2006)。另一重要的血液动力学因素是紊流。紊流 增加使IH的量升高(Fillinger 1989)。因此,对移植血管狭窄的临床 处理的改进依赖于医学和物理学的知识(Sarkar 2006)。
现今,治疗狭窄的旁路以端到侧方式植入到动脉(图2)。这在连接 部位的“趾部”和“根部”、特别是在远侧吻合部产生较低的剪切应力(Ojha 1993;Ojha 1994)(图3)。IH的发展由于吻合部接缝与具有低剪切应力 的区域共同定位的事实而进一步加剧。血管壁中由于接缝引起的损伤和剪 切应力水平共同导致细胞以不同机制的生长,并随后产生IH。低剪切应 力还将出现在受体动脉中的支流处。而且,标准的端到侧连接导致半径局 部增大(图4)。当半径增大时,剪切应力水平降低。因而手术过程导致 低剪切应力和引发局部IH。
标准的旁路移植血管还在连接部位的趾部和跟部形成紊流。紊流是已 知的IH引发因素(Fillinger 1989)。
在旁路手术中的端到侧连接面临其它严重问题。其中通过下游主流出 部和副流出部形成分岔部。由于动脉具有其给定直径,因而这两个流出部 具有相同的截面积,尽管血流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些“支路”之间存在 180度的分离角度。这两个局限是本发明所关注问题的限制条件的一部 分。
因此,改进的移植血管应能够提供具有尽可能低可变性的高剪切应力 以及尽可能小的紊流。这将降低引发IH的可能性并改善移植血管的开放 性。改进的旁路的进一步的目标应为:使所需的移植血管端部间驱动压力 差最小化。这样使得当旁路远侧存在狭窄时,血液具有更强的流动经过导 管的能力。使血流分离应使其在解剖学上分离于由于手术接缝所致的损 伤。由此,在对于受体动脉旁路的关键的连接部位,IH引发因素、血液 动力学因素和损伤将不会同时存在。
WO 2006/100659描述了叉形管道形式的人造血管。不过,这一公开 文献并未提供对如下人造血管所需几何特征的描述:具有足够低可变性的 足够高的剪切应力以及足够小的紊流以降低引发IH的可能性并改善移植 血管开放性的人造血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轻上述现有技术问题的人造血 管。这一目的通过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人造血管而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包括叉形管道的人造血管,包括: 具有流入端的流入管道;具有远侧主流出端的远侧主流出支路;和具有近 侧副流出端的近侧副流出支路;所述两个流出端沿不同方向引导;而且所 述两个流出支路在分岔部的邻近处具有不同截面积;其中,所述近侧副流 出支路比所述远侧主流出支路更加弯曲,所述近侧副流出支路在所述分岔 部的邻近处具有比所述远侧主流出支路更小的截面积。
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远侧用于表示远离心脏的方向,近侧表示朝向 心脏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Y-移植公司,未经Y-移植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60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