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门框架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10603.2 | 申请日: | 2008-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3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大竹康仁;村田显之;大泽成信;吉原二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 伟;王锦阳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门框 架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车辆用门框架,已知有使沿着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与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以在立柱框的上端部的门角部使彼此的端面面对的方式,通过焊接接合的车辆用门框架。但是,在该端面接合构造中,需要将产生于框的美学设计面的焊接痕通过研磨加工等进行去除的工作。在为了省略这样的工作的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出版物第2004-338612号公报中,在上框与立柱框的接合部,关于美学设计面,通过将其端部形成阶梯形状的嵌合构造,在美学设计部的外面侧不进行焊接,而在其内侧的阶梯部进行焊接,能够减少美学设计部的外观加工的工作,并能确保接合强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出版物第2004-338612号公报的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的正对端面之间面对的接合构造,特别是其接合端面中的部件,需要严密地进行精度管理,对于其生产性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能够简单并可靠地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接合,并且生产性较好,外观也较好。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特征为,在将沿着门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件、以及作为与所述立柱框部件分立的部件并且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部件,接合在所述立柱框部件的上端部中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中,所述上框部件的立柱框部件侧的端部形成直线状,在该直线状部上具有暴露于门的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以及位于所述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并且形成中空筒状的内侧框架部分,所述内侧框架部分比所述美学设计部短;所述立柱框部件,在其上端部具有在门的厚度方向上插入并重叠于所述上框部件的中空筒状内侧框架部分的端部并且通过冲压形成碗状截面形状的插入重叠接触部,并且该插入重叠接触部与内侧框架部分在重叠的状态下接合。
优选的是,所述立柱框部件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件的直线状部的上端,具有朝向上框部件的直线状部曲折的圆弧状曲折部,在该圆弧状曲折部上,形成所述插入重叠接触部。
优选的是,所述立柱框部件的直线状部沿着中柱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以在位于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的框架部分中在门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重叠,因此不需要较高的精度管理,能够简单并且可靠地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接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所适用的车辆门的侧面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剖面线的上框的剖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B-B剖面线的侧框的剖面图。
图4是从车内侧观看图1的车辆门中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斜视图。
图5是图4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从车内侧观看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侧面图。
图7是沿着图6的D-D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8是沿着图6的E-E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9是沿着图6的F-F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6的G-G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方式中从车外侧观看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斜视图。
图12是从车外侧观看图11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分解斜视图。
图13是从车内侧观看图11以及图12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侧面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H-H剖面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门框架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的汽车的侧面门10包括:门板11;上框(上框部件)12,其沿着车身的顶板50(图2中以假想线示出)的门开口部;以及侧框(立柱框部件)13,从门板11的后部沿着车身的中柱51(图3中以假想线示出)向上下方向延伸出。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门10为前部座位用门,在以下说明中叙述的前后方向,是以该前部座位用门10为基准的方向。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前部座位用门,即使是后部座位用门或者其他门也可以适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木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白木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06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媒体内容的管理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扫描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