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成形体及使用其的防反射物品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0236.6 | 申请日: | 200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3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佐久间谕;冈本英子;鱼津吉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11 | 分类号: | G02B1/11;G09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成形 使用 反射 物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成形体及使用其的防反射物品。
本申请基于2007年2月9日日本国申请的特愿2007-30277号要求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各种显示器、透镜、橱窗等与空气接触的界面(表面)处,具有太阳光、照明等在表面处反射所导致的可视性降低的问题。作为用于减少反射的方法,已知有层叠折射率不同的数层薄膜的方法,使得薄膜表面处的反射光、薄膜与基材界面处的反射光通过干涉而相互消除。这些薄膜通常通过溅射、蒸镀、涂布等方法制造。但是,这种方法中,即便增加薄膜的层叠数,反射率和反射率的波长依赖性的降低也有限。另外,为了降低制造成本而减少层叠数,需要更低折射率的材料。
为了降低材料的折射率,有效的是通过某些方法在材料中导入空气,作为其一种方法,例如广泛已知在薄膜表面上形成微细凹凸构造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形成有微细凹凸构造的表面的整个层的折射率通过空气与形成微细凹凸构造的材料的体积比所决定,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折射率,即便层叠数少,也可降低反射率。
另外,在形成于玻璃基板上的防反射膜中,提出了在整个膜上连续形成有角锥状的凸部的防反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专利文献1记载,形成有角锥状的凸部(微细凹凸构造)的防反射膜在膜面方向上切断时的截面积连续地变化,折射率从空气至基板慢慢地增大,因此成为有效的防反射手段。另外,该防反射膜具有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异的光学性能。
利用上述微细凹凸构造的防反射膜由于在与空气相接触的界面处使用,因此优选主要赋予防污性和耐擦伤性。
作为赋予防污性的方法,提出了在微细凹凸构造的表面上成膜由聚四氟乙烯构成的覆膜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由含有含氟化合物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层上压接具有微细凹凸构造的印模(stamper)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等,通过降低表面能而弹开污垢来赋予防污性的方法。
另外,还提出了如在基材表面上涂布具有微细凹凸构造的光催化剂层(氧化钛等)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在基材表面上通过溅射形成由硅氧化合物等无机氧化物构成的亲水性覆膜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将无机微粒溶液旋涂于钠玻璃(soda glass)的表面后进行加热使其固化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等,如此通过将表面进行亲水化,利用水使附着的污垢浮起、擦去的方法。
作为赋予耐擦伤性的方法,一般为如上述专利文献5和6那样在涂膜中分散无机微粒的方法,使用固化了交联性多官能单体的高硬度树脂。
另外,还提出了虽然并非微细凹凸构造,但组合亲水性单体和多官能单体来兼顾防污性和耐擦伤性的多个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由于并非亲水性,因此水接触角大于25°,未表现防污性。
另外,如专利文献2和3所记载,当降低表面能时,污垢难以附着,但由于使用时污垢进入凹部,因此具有一旦污垢附着,则难以除去该污垢的问题。
另外,如专利文献4所记载,当使用光催化剂时,在室内污垢的分解难以进行。另外,使用树脂薄膜等作为基材在其表面涂布光催化剂层时,具有连树脂薄膜也被分解等的问题。
另外,利用专利文献5、6所记载的制造方法获得的具有微细凹凸构造的防污性物品具有难以调节相邻凸部之间的距离、凸部的高度,无法充分地获得防反射性的问题。
另外,即便将专利文献7所记载的方法适用于微细凹凸构造,也具有无法充分地赋予防污性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757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728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97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18350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31524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1-217560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7-3164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实而完成,其课题在于提供表面形成有具有防污性和耐擦伤性良好的微细凹凸构造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的透明成形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02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宫炎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含有麝香的药物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