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齿轮式变速齿轮箱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摇杆及其相应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07071.7 | 申请日: | 2008-0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7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 发明(设计)人: | 马蒂亚斯·费尔巴哈;韦蕾娜·哈耶克;克劳斯·克雷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夫勒两合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63/32 | 分类号: | F16H6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吴贵明 | 
| 地址: | 德国黑措***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齿轮 变速 齿轮箱 换挡 装置 摇杆 及其 相应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动系统技术领域并且涉及一种尤其用于机动车 的齿轮式变速齿轮箱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摇杆。
背景技术
在具有副轴的齿轮式变速齿轮箱中,作为浮动轮(Losrad)的 擒纵轮被可转动地安置在主轴上,与此相对,作为固定轮的副轴齿 轮则抗扭地连接在副轴上。在此,分别由一个副轴齿轮和一个擒纵 轮组成的齿轮对持续地相互啮合在一起。传力连接的产生是通过配 属于擒纵轮的滑筒(Schiebemuffe)实现的,滑筒抗扭地沿着主轴 的纵向中轴线可移动地安置在主轴上,其能够与擒纵轮形状配合地 相啮合。
为了选档和换挡设置有换挡装置,该换挡装置典型地包括由手 动换挡杆通过操纵机构操纵的换挡轴,该换挡轴沿其纵向中轴线可 移动地并且围绕该中轴线可摆动地安置在变速器壳体中或者安置 在一个装在变速器壳体中的模块中。换挡轴例如可配备换挡拨指, 换挡拨指根据变速器类型的不同通过换挡滑杆以及与之刚性连接 的换挡拨叉或者通过换挡摇杆作用于滑筒上。
换挡拨叉或者换挡摇杆利用两个对置的换挡钳口侧颚板形成 换挡钳口,在装配完毕的状态下,滑筒被纳入此换挡钳口中。两个 换挡钳口侧颚板与滑筒形状配合地连接,为此目的,两个换挡钳口 侧颚板例如以滑块啮合到滑筒的环槽中。两个换挡钳口侧颚板通过 弓形的弯形物互相连接。
换挡拨叉通常固定在换挡滑杆上,其中,换挡钳口侧颚板横向 于换挡滑杆的纵向中轴安装。换挡滑杆轴向移动时会带着换挡拨叉 一起运动,这样,与换挡拨叉相连的滑筒被沿着主轴的纵向中轴线 移动,以达到换挡目的。与此不同,换挡摇杆则借助于转盘轴承例 如可摆动运动地安置在变速器壳体上,能够围绕一根垂直于主轴纵 向中轴线的摆动轴摆动,并以此沿着主轴移动滑筒。
众所周知,对于制造换挡摇杆有不同的制造方法。例如在一种 浇铸方法中,换挡摇杆作为铸件由可浇注材料诸如铸铁制造,然而 这种方法具有下述缺点,即,以此种方法制造的换挡摇杆比较重。
此外,采用带状的板材半成品来制造换挡摇杆也是公知的,在 这种方法中,换挡摇杆通过包括多次弯曲操作的弯曲过程制造而 成。通常在弯曲过程之前,需要在板材半成品中通过例如冲压或者 铣磨的方式制造相应的转接处,以实现可摆动运动地支承换挡摇杆 的目的。相应地,需要在容纳滑块的换挡钳口侧颚板中制造转接处, 用以与滑筒相接合。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制造较轻的换挡摇杆,这在采用弯曲 法制造换挡摇杆时是有利的。然而不利的是,对于复杂的、通常还 需实现侧凹的弯曲过程,需要技术上昂贵的因而成本很高的技术冲 模。此外,事实表明,在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中,在对换挡摇杆进行 弯曲时不能达到使换挡摇杆恰当工作所必需的公差。
为详细阐述这一点,应考虑连接形成于两个换挡钳口侧颚板中 用于可摆动运动地支承换挡摇杆的第一转接处的第一线,以及连接 形成于两个换挡钳口侧颚板中用于接纳滑块的第二转接处的第二 线,从而能够与滑筒形状配合地相连接。在理想的弯曲过程中,第 一线和第二线不但应当在两个换挡钳口侧颚板延展的纵向平面中 平行,而且应在与该平面相垂直的平面中平行。在两个第一转接处 和两个第二转接处夹紧在一个共同平面上时,上述最后一点才得以 满足。如果不是这样,换挡摇杆在滑筒安装完毕的状态下处于一个 与主轴的纵向中间方向不相平行的移动方向上,这样就大大地增加 了磨损。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迄今为止,在弯曲过程之后都需对换挡摇 杆的转接处进行切削再处理,以便能够达到使换挡摇杆按规定工作 所希望的公差。然而,这样的切削再处理不但费时,而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换挡摇杆及一种制造该种摇杆的 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所希望的制造公差范围内简便地且成本合理地 制造换挡摇杆。
根据本发明的建议,上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 换挡摇杆,以及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4所述特征的换挡摇杆的制造 方法得以实现。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通过从属权利要求得到阐 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夫勒两合公司,未经谢夫勒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70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动态无功补偿控制器
 - 下一篇:汽车尾气静音净化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