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低表面光泽的基于AES橡胶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6729.2 | 申请日: | 200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9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M·罗格诺瓦;J·P·梅森;J·Y·J·张 | 申请(专利权)人: | 拜尔材料科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51/00;C08L6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樊云飞;王 颖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表面 光泽 基于 aes 橡胶 塑性 组合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塑性组合物,尤其涉及含芳族碳酸酯聚合物的模塑 组合物。
发明背景技术
含芳族聚碳酸酯的热塑性组合物,包括还含有弹性体抗冲改性剂的组 合物,是已知的,并且可以购得。具有低光泽的聚碳酸酯组合物也是已知 的。
需注意的现有技术包括美国专利4,460,733,在该专利中揭示了具有低 光泽的聚碳酸酯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二氧化硅,其特征在于其平均粒度 和比表面积。美国专利4,526,926揭示了含橡胶改性的共聚物如ABS的低 光泽聚碳酸酯聚合物掺混物。美国专利4,677,162揭示了含聚碳酸酯、ABS 和抗冲改性接枝(共聚)聚合物的低光泽热塑性掺混物。ABS的聚丁二烯含 量为1%-18%,平均粒度大于0.75微米;抗冲改性接枝的平均粒度小于0.75 微米。
美国专利4,885,335揭示了具有良好物理性质的低光泽热塑性组合物, 该组合物包含聚碳酸酯与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互聚物和降低光泽量的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的掺混物。美国专利4,902,743揭示了一种 低光泽热塑性掺混物,该掺混物包含芳族碳酸酯聚合物、丙烯腈-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以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聚合物。美国专利5,026,777 和CA2033903揭示了本身无光泽或具有低光泽表面终饰的热塑性模塑组合 物,该组合物含有聚碳酸酯、乳液接枝的ABS聚合物和聚(环氧化物)的掺 混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适用于制备具有低光泽和良好抗冲性的制品的热塑 性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
(A)相对于组合物的重量,20%-94.5%(pbw)的芳族(共)聚(酯)碳 酸酯,
(B)5-40pbw的接枝(共聚)聚合物,其包含EPDM接枝基底和与 芳族(共)聚(酯)碳酸酯相容的接枝相,
(C)0.5-20pbw的线型共聚物,其包含至少一种衍生自缩水甘油 酯单体的单元,和
(D)0-40pbw的乙烯基共聚物。该组合物的光泽度低于不含组分 (C)的相应组合物的光泽度。
发明详述
本发明的热塑性组合物适用于制备具有以下特征的制品:低60°光泽 度;良好的抗冲性。该组合物包含:
(A)相对于组合物的重量,20重量%-94.5重量%、优选37重量%-84 重量%(pbw)的芳族(共)聚(酯)碳酸酯,
(B)5-40pbw、优选10-20pbw的接枝(共聚)聚合物,其包含EPDM 接枝基底和与芳族(共)聚(酯)碳酸酯相容的接枝相,
(C)0.5-20pbw、优选1-8pbw的线型共聚物,其包含至少一种衍生 自缩水甘油酯单体的结构单元,和
(D)0-40%、优选5%-35%的乙烯基共聚物。
(A)芳族(共)聚(酯)碳酸酯
术语芳族“(共)聚(酯)碳酸酯”指均聚碳酸酯、共聚碳酸酯,包括聚酯 碳酸酯。这些材料是公知的,并且可以商购。(共)聚(酯)碳酸酯可以通过已 知的方法制备,包括熔融酯交换法和界面缩聚法(参见例如,Schnell,“聚 碳酸酯化学和物理学(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carbonates)”,Interscience Publishers,1964),可以广泛商购,例如以商标从拜尔材料科学有 限公司(Bayer MaterialScience)购得。
适用于制备芳族(共)聚(酯)碳酸酯(在下文中称为聚碳酸酯)的芳族二羟 基化合物符合结构式(I):
式中:
A表示单键、C1-C5亚烷基(alkylene)、C2-C5烷叉基(alkylidene)、C5-C6环烷叉基、-O-、-SO-、-CO-、-S-、-SO2-、C6-C12亚芳基,在A上还可以 稠合其它任选地含杂原子的芳环,或符合结构式(II)或(III)的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拜尔材料科学有限公司,未经拜尔材料科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67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