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环氧丙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2942.6 | 申请日: | 2008-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9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川端智则;阿部川弘明;川下由加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D301/06 | 分类号: | C07D30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进;范 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丙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丙烯、氧和氢制备环氧丙烷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用丙烯、氧和氢制备环氧丙烷的方法,例如使用负载钯化合 物和钛硅酸盐(titanosilicate)的方法。关于用氢、氧和丙烯在含磷酸铯 的溶剂中制备环氧丙烷的反应,已报道使用其中钯负载在氧化铌上的 催化剂比其中钯负载在活性炭上的催化剂表现更高的环氧丙烷生产 率(参阅专利文件1)。但是,使用氧化铌增加催化剂成本。另外,其中 钯负载在氧化铌上的催化剂不一定得到令人满意的反应结果。
[专利文件1]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PCT申请的翻译)号2005-508362
发明公开
本发明提供用丙烯、氧和氢有效地制备环氧丙烷的方法。
也就是说,本发明涉及制备环氧丙烷的方法,包括使液相中的丙 烯、氧和氢在钛硅酸盐和负载在载体上的贵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反 应,负载在载体上的贵金属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和活性炭,活性 炭总孔隙体积为0.9cc/g或更大。
通过下文描述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功效。而且,从 以下解释将清楚本发明的优点。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在液氮饱和温度下用氮吸附法计算用于本发明的活性炭的总孔 隙体积。用于本发明的活性炭是总孔隙体积为0.9cc/g或更大的活性 炭,优选孔隙体积为1.3cc/g或更大的活性炭。孔隙体积的上限通常 约为3cc/g(但非特定限制)。已知活性炭呈各种形式,如粉末形、颗粒 形、压碎形、纤维形和蜂窝形,取决于其材料类型和活性炭的制备方 法。但是,用于本发明的活性炭的形式无限制。活性炭的原料实例包 括木材、锯屑、椰子壳、木炭和石油。通过在高温下用水蒸气、二氧 化碳或空气加工活性炭原料的方法,或者用化学剂如氯化锌加工活性 炭原料的方法,实施激活。虽然本发明对活性炭的原料和原料的激活 方法没有特殊限制,但优选使用化学剂激活获得的材料。
用于本发明的贵金属催化剂是包含钯化合物、铂化合物、钌化合 物、铑化合物、铱化合物、锇化合物、金化合物,或者任何这些贵金 属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催化剂。优选贵金属催化剂是包含钯化合物、铂 化合物或金化合物的贵金属催化剂。更优选贵金属催化剂是包含钯化 合物的催化剂。
负载在载体上的贵金属催化剂可如下制备:通过浸渍法等将可用 作贵金属源的贵金属化合物(如贵金属的硝酸盐如硝酸钯,贵金属的硫 酸盐如硫酸钯二水合物,贵金属的卤化物如氯化钯,羧酸盐如乙酸钯, 或氨合物如四氨氯化钯(Pd tetraamine chloride)或四氨溴化钯)负载在 总孔隙体积为0.9cc/g或更大的活性炭上,接着用还原剂还原;或者 也可以先用碱如氢氧化钠将贵金属转变为其氢氧化物,接着于液相或 气相中用还原剂还原以制备。将用于液相中还原情况的还原剂实例包 括氢、一水合肼、甲醛和四氢硼酸钠(sodium tetrahydroborate)。当使 用一水合肼或甲醛时,也已知加入碱。将用于气相中还原情况的还原 剂实例包括氢和氨。优选还原温度因负载的贵金属源而不同,但通常 为0℃-500℃。而且,催化剂也可如下制备:用浸渍法等将贵金属的 氨合物如四氨氯化钯或四氨溴化钯负载在总孔隙体积为0.9cc/g或更 大的活性炭上,接着在惰性气体气氛下用热分解产生的氨气还原。还 原温度因贵金属氨合物而不同,但在用四氨氯化钯的情况下,通常为 100℃-500℃,优选200℃-350℃。
如果需要,任何方法中都可以在惰性气体、氨气、真空、氢气或 空气的气氛下通过热处理激活所得催化剂。而且,在将负载在活性炭 上的贵金属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化合物填入反应器内之后,可在反应 条件下用反应原料包含的氢部分或完全还原。这样,所得负载在载体 上的贵金属催化剂通常包含的贵金属催化剂为0.01-20%重量,优选 0.1-5%重量。贵金属催化剂与钛硅酸盐的重量比(贵金属重量比钛硅 酸盐重量)优选0.01-100%重量,更优选0.1-20%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29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集成电路、控制方法及信息处理装置
- 下一篇:安全外壳